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智汇德宏 英才兴边】宁斌: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11/29 20:53

“笔尖的线条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外化,那些水彩描绘的画卷、颜料涂就的纹理、水墨晕染的意蕴,会印在记忆里,伴随人成长,从幼年到成年。”宁斌的这句话,让人理解了美育的意义。2014年9月至今,他在瑞丽市姐相镇中心小学任教,从事美术教学。

宁斌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在曲靖宣威的大山里度过,那时他年纪小,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只是懵懵懂懂地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喜好。当时村里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不知道什么叫美术。上课时,他比其他同学画得像、画得准,课余时间他经常临摹语文、数学课本上的人物插图。当时信息闭塞,多数信息都是通过报纸获取,他碰巧见到《云南日报》刊登关于云南省美术、书法、摄影等比赛赛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画了一张《家乡情》,1994年荣获云南省美术作品比赛一等奖。正是这个出乎意料的荣誉,让他走上了绘画这条路。

2013年获得第三届“金熊猫”国际漫画插画金奖后,宁斌陆续斩获国内外各项大奖,其中在国际大赛上获奖128项,国内获奖169项,有9项是最高奖。作品在日本、韩国、俄罗斯、法国等20多个国家展出,出版、展览、发行作品3000多幅,多幅作品被美术馆、纪念馆、国内外各界人士收藏。从6岁至今对美术的执着追求,让他走向了越来越宽广的世界舞台。“参加国际赛事是对自己作品的检验,获奖是一种肯定,画画对我来说,不光是爱好,更是生命的体验,是一辈子的幸事。希望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好作品,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宁斌说,他会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继续用画笔触动这个世界,为美术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2014年9月16日,那是宁斌上的第一节美术课,也是三年级的第一节美术课,那个班当时只有12名学生,他们从未见过素描,也不知道石膏像、静物是什么概念。美术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宁斌带着他们从照片中认识了这些最基本的艺术元素,从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找来一些静物,让孩子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

“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是美育的根”。任教以来,宁斌不断挖掘地方民族艺术代表性元素,将其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为美术课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课堂质量,使学校美育特色更加鲜明。他利用非遗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规划设计美育课程,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宏大主题巧妙融于艺术创作这一微观视角中。他借助乡村少年宫平台,实现艺润童心,美启童趣,让乡村儿童与美同行,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民族美术与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儿童美术融为一体,孩子在学习、理解与创作过程中,既具备了基本美术素养,增强了学习能力,又加深了对本地区文化的理解与自信。”宁斌结合教学环境、孩子童心、民族风土人情等,带领师生耗时2年多完成校园墙体彩绘36899.5平方米,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美术课上,宁斌希望学生能练就一双懂得观察的眼睛,在心里埋下一颗持续生长的美的种子。美术课之外,这颗种子能带着学生在生活中领会个性审美与共性情感的关系,用更深邃的思考和更具全面的观察来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以肖像画和哲理漫画为切入点,探索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谛。课堂上,宁斌用学生做模特,让大家慢慢理解素描和色彩。他常常教育学生,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这是每个人成功前必须走的路。专业的训练,为学生认识色彩技法和素描造型体系打开了一扇窗,对今后专业走艺术之路的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宁斌回忆起一名名叫凤也的缅籍学生,如今她在法国从事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工作,小有名气。凤也曾问过他,学美术有什么意义?他告诉凤也:“你衣服上的徽章就是老师设计的。”他从这名凤也的眼睛里看到了一股求知的力量。聊到这里,宁斌满脸开心,这是一种炙热的传承。

“美育同漫画创作一样,不用刻意去寻找教育艺术语言,要更多地去摸索教育艺术思想。”什么教育素材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什么样的美育表现手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积累总结中,宁斌探索着属于美育的艺术空间。“做学生身后的人,潜移默化地带动、引导,点燃学生内心创造美的火种。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美术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宁斌笑着说。(德宏融媒记者 杨腾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