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生态环保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6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罗凤华:一生只爱“弦子歌”
6月3日,罗凤华在家中调试三弦。三弦是青华弦子歌的重要乐器,也是罗凤华的至爱,闲暇时,罗凤华都会弹上一会儿。
6月3日,罗凤华在教孩子们弦子歌。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喜欢跟他学弦子歌,罗凤华都会倾心相授。
6月5日,罗凤华和乡亲们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师生表演彝族打歌。当日,40多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师生到巍山县大仓镇农家,感受当地独特的彝族民族歌舞。
6月3日,罗凤华吹着葫芦笙和乡亲们打歌。除了弹三弦,吹葫芦笙也是罗凤华的长项。

□ 陆向荣 文/图

“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这是巍山彝族打歌的真实写照。这精彩的描述,用在青华弦子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凤华身上,再贴切不过,对于青华“弦子歌”,他情有独钟。

他,一生只爱“弦子歌”。

罗凤华的打歌之“乐”,始于他的童年。现年53岁的罗凤华,出生在巍山县青华乡箐民村委会石弯箐一户普通农户家。十多岁时,他就熟练地掌握了流传在青华乡中窑一带的弦子歌。青华弦子歌是巍山彝族打歌中,非常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打歌,因用汉语唱打歌调,故又称为“打汉歌”。它的主要特点是男舞者边舞边弹奏铿锵有力的大三弦,女舞者边舞边将山羊皮卷成一捆,用力拍打,动作豪放洒脱。罗凤华有一把好嗓音,他的嗓音高亮清澈,回味悠长,在青华弦子歌中,打歌调此起彼伏,罗凤华的声音总是显得格外突出。

除了熟练掌握青华弦子歌,罗凤华还擅长彝族山歌调,尤其是“二里半腔”唱得最有味道。1986年,罗凤华被巍山民族文工队招收为合同制演员,参加了一系列省、州、县的演出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舞台表演经验。两年后,罗凤华回家务农,长年活跃在民间艺术的舞台上,1996年,他被选送到云南民族民间传统习俗馆,既当学员又当教员,进行民族歌舞文化的学习交流,大量的舞台演出极大地拓展了罗凤华的视野。

罗凤华的“弦子歌”,就在舞台和田间地头不断变换弹唱,成为大家熟知的文艺骨干。1996年,他唱的《牛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播出;从这一年起,他不断在省州文艺演出、比赛中获奖。2014年,罗凤华被公布为巍山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华弦子歌)。

对于一生痴迷的“弦子歌”,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教,这也是罗凤华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后意识到的责任和担当。从独乐乐到众乐乐,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上青华“弦子歌”,让精彩的民族文艺在生活中自然传承。

链接>>>

青华“弦子歌”是巍山彝族打歌的一种。巍山是文化部命名的“彝族打歌之乡”。彝族“打歌”是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群众性、自娱性的歌舞艺术,汉唐之际在巍山彝族先民中流行,舞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男女相杂,和着领舞者的芦笙、竹笛、三弦节奏,围成一圈,且歌且舞。进入打歌高潮时,笙声嘹亮,笛声清脆,舞步咚咚作响,群情激昂,异常狂热。作为巍山彝族歌、舞、乐高度集中的艺术,巍山彝族打歌2008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大理日报社新闻热线:15087275888 15087275999
大理日报社新闻职业道德监督举报电话:0872-217236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生态环保
   第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5版:社会
   第6版:深读
   第7版:视觉
   第8版:家居·广告
罗凤华:一生只爱“弦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