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0年06月10日

独具特色的“喊山调”

□ 段金凤

鹤庆境内峰峦起伏,西部尤著。除高耸的马耳山外,尚有象眼山、四面山、照壁山、豪猪坪等山岭盘踞西域。在遥远的年代,地方彝族先民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间,因刀耕火种与狩猎之需,这些人群较为分散,住户与住户之间常有深峡或巉岩阻隔,大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境况。当急需救援时,彝族先民只能站在高处,用双手做喇叭状凑近嘴边,向对方发出“呜——呜呼呼——呜”的高亢呐喊声。当然,这种“喊山”在古代时期的深山居民是极为实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这喊山就逐步演变成人们交流意识,联系生产、生活有关信息的聪明手段;再其后,这喊山更加艺术化起来,调子发展为一种情感真挚、风格鲜明、热情奔放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颇受游客青睐。

“喊山调”虽无言词和特定的旋律,但颇能巧妙变化以寄托情感,让人领悟到其中的喜怒哀乐。比如,操办喜庆吉事,主家向山那边的亲朋好友报喜。这呼喊节拍短促,声声相连,若以小唢呐伴奏,则喜气洋洋冲上蓝天;若主家遇到亲人早夭,那报殇的音调则低沉缓慢,拖声哽咽,似秋林悲号,催人泪下。当狩猎者满载而归,邀族人前来赴宴时,那喊声则长短相杂,高低错落,宛如木鼓咚咚,号角齐鸣。待到收割包谷、山荞的金秋时节,向亲朋好友报告获得丰收的喜悦,往往是三声长,两声短,并由两人配合着喊唱。你喊长声,我喊短声;你喊高音,我喊低音,民族特色别具一格,宛如在庆典的舞台上,即兴表演着欢乐的二重赞歌。

更为有趣的是,那些隔山居住青年男女相好,谈恋爱交朋友时,也喜欢用喊山的方式交流感情。尽管如今通讯设施便捷,但彝家儿女偏爱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愿意用喊山调来交流纯朴、专一的美好情愫。而那些喊山时设定的“密码”,是真正的知音才能破译的。那些真心相恋的青年,往往借下山赶集或节庆期间相逢,约定自己喊山时的声调、旋律和节奏,以传递不同的情话。而旁边的人,往往只能闻其声而不知其意;让秘密在年轻人心底始终流淌着特有的浪漫与甜蜜……

于是,每逢清爽的月夜,群山间便有“喊山调”响起。声调悠扬起伏,情调热烈缠绵;随山风漂流,遇坳箐回荡。让人闻之陶醉,品之遐想无穷。完全可以说,鹤庆西部山域的彝族“喊山调”,是非常古老和动听的无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