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6月18日

跳菜南涧圆梦小康  美丽彝乡幸福无量

“十三五”期间,南涧县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4个贫困乡镇顺利退出、6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6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民生支出占比80%。2020年14.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美丽县城”完成投资15亿元。全县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达22个。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0.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67%。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93847万元,同比增长2.8%,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653元,同比增长4.1%,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元,同比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178万元,同比增长6.2%。

“六个一”产业惠及千家万户

核桃林里村庄新,绿色茶园小康村。时下,走进南涧彝族自治县,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因“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六个一”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遍植,一幅民富村美、生态宜居的山水田园画卷在无量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

“茶叶是南涧的重点产业,南涧县是云南省重点茶叶基地县、全国重点产茶县、2018年全国茶旅融合发展竞争力十强县。全县有35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会种茶、制茶,有2.6万户11万人是茶农。”南涧县茶叶工作站站长赵尹强介绍道,“当前,全县有12.09万亩茶园,全县有茶叶企业5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75个,2020年实现茶叶总产量747万公斤,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2.12亿元。”

2019年,南涧县以“无量山藏茶谷”“无量药谷”“无量山樱花谷”建设为切入口,将“一杯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产业重点打造。先后投入援滇资金2500多万元,实施了龙平村黑龙潭茶场、凤岭村良种场、金山茶场、罗伯克茶场、南涧茶厂等11个茶叶初制所建设项目,罗伯克民俗客栈、北纬25度茶庄园等3个茶山旅游项目和2个村内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全面提升茶叶初制所枢纽功能,将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农有机联结在一起,建立利益共同体,以茶叶初制、技能培训、茶山民俗游、茶农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为一体,建立 “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以此保障茶农长期增收。

同时,南涧县还加大古树茶的保护开发力度,建立古树茶数据库,以集中连片古茶园为核心划定保护区域,制定专门保护办法。据了解,南涧县共有百年古茶树3.7万株,目前已对1.17万株建立数据库。

近年来,南涧县立足“高山、净土、生态”的山区资源优势,按照“山上建基地、园区搞加工、路边活流通、县外拓市场”的思路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为主的“六个一”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在产业发展中,南涧县还巧借外力,积极依托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的帮扶,建起乡村振兴工作站和“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给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0年,“一片烟”产业实现产值2.07亿元、“一杯茶”产业实现产值11.5亿元、“一个核桃”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一只鸡”产业实现产值2.1亿元、“一头牛”产业实现产值3.54亿元、“一棵药”产业实现产值3.72亿元。

“勒紧裤腰带”织密“民生保障网”

当下南涧县山区各乡村火力开建的“四高一铁”,正推进南涧“提速换挡”;不断织密的城乡水网,滋润着彝乡大地;宽敞美丽的校园内,莘莘学子书声琅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十三五”的发展蓝图指引下,彝乡南涧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强交通富水利,民生保障更有力。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南涧县以党建引领、交通先行,不断织密综合交通网,创新出台《南涧彝族自治县村组扶贫公路提级改造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全面掀起村组扶贫公路提级改造热潮,农村公路建设实现质的飞跃,铁路和高速公路实现从无到有,大南、宾南、南景、南云四条高速在南涧架高起致富彩虹;截至2020年底,全县交通总里程达3664.15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达3318公里,“十三五”期间,全县交通建设总投资达105亿元。

近年来,南涧县先后实施了乐秋河水库、汉江河水库项目建设,“十四五”伊始,该县又紧锣密鼓推进拥政水库、仙人池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全县因旱送水、水窑辅助供水问题。与此同时,该县全力落实水利资产确权登记、农村饮水运行管理,征收水费,推进水库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强县”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勒紧裤腰带”织密“民生保障网”是“十三五”时期民生保障的真实写照。南涧县拿出最好地块、投入重资,建好覆盖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2020年以来,通过以“书香”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提档建设,处于核心地段的南涧县一中成为县城新地标;处于县城涧河路边的南涧镇中学,成为网红打卡点,校园环境与“美丽县城”相得益彰。放眼全县,一所所学校正成为“南涧山区最漂亮的建筑”。得益于清华大学的挂钩帮扶,2018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首次在南涧县开办“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实验班招收初中、高中两个班120人。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心病筛查基地”在南涧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挂牌,全国首家。

“十三五”期间,南涧县“大手笔”抓好民生保障,为改善社会保险力度,提升幸福指数,该县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刚性支出,财政民生支出占比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62缩小为3.39。

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

“在党的关怀下,我们落底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好。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们筹建了这个村史馆。”南涧县公郎镇落底河村党总支书记罗朝春介绍道。

在新建成的村史馆内,杜应林老人轻抚着旱磨、犁耙,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这些我都用过。如今党的政策好,它们只能在村史馆中看到了。”他教导孩子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党的脱贫攻坚、民族政策带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感党恩,一定要珍惜,努力奋斗。

在落底河村委会落龙寨文化广场内的文化墙上,“共产党来帮助,家家门前石板路,自来水引进户,有广场能散步,山腰铺上水泥路……”这首歌谣道出了布朗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在落底河村委会,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睦相处。

全县以“党建+民族团结”为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今日的南涧,各族群众同唱一支歌、共跳一支舞,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开出民族团结之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忆往昔,泥土墙,茅草房,支口锅来铺张床;到如今,石板路,青瓦房,厨房客厅亮堂堂。”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乐秋乡下大湾苗寨的巨大变化。该村先后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被省民宗委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南涧县实施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钩的“苗族布朗族整族脱贫”工程,打造了一批“苗家新寨”“布朗新村”,用行动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81支驻村扶贫工作队282名队员尽锐出战,4539名各族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户,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攻坚模式,取得了“2018年全县提前一年脱贫摘帽、2019年底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清零、2020年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的佳绩。

5年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的指引下,南涧县先后被州级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8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9个,并成功创建4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两个国家级特色村寨。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付出中,南涧县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各族群众都过上了好日子。

城镇乡村处处绽新颜

近年来,南涧这座小城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满眼皆绿,处处皆景……作为滇西南边陲山城,南涧县正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县城一年一个样,越来越美丽宜居。

初夏时节,行走在南涧县城,振兴路,芒果飘香;富民街,灯光璀璨;金龙路,“十里花香”;涧河路,康养休闲。一步一景,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美丽画卷。

“十三五”以来,南涧县围绕建设“干净、宜居、温暖、智慧”的“美丽县城”目标,统筹推进“六城同创”,立足旅游思路、景区标准,多举措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先后规划建设口袋公园23个,建成区绿地率达35.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9平方米。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镶嵌在县城的城市步行慢道和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廊、道、楼、亭、台、塑遍布昔日的彝山小城,宜居宜业更宜游的新南涧正在汇聚。

在南涧县小湾东镇,有一个名叫老家库的彝族村寨,位于无量山支脉,瓦郎山与四里柱山之间,前有澜沧江后有黑惠江,山水相映,环境清幽。房前屋后处处核桃树,满眼尽是绿色,遍山都是财富。该村借助打造“千年彝寨”的良好机遇,以政府投入,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先后建成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团结活动广场、村卫生室,并同步实施了村内设施提升改造、民族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农家乐致富产业探索等,通过近五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已逐渐成为一个集观彝寨风光、望雾中澜沧江、尝彝族美食、赏彝族“打歌”、品彝家风俗活动等为一体的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彝族特色村寨。

多年来,南涧县持续下深功夫、花大力气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一方面最大限度保持原有风貌,一方面努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乡村旅游。大瓦午、落龙寨、大乌木龙、岩子头……一个个传统村落成为乡村生态休闲游的新亮点,游客络绎不绝。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南涧既注重建设彝族文化园林山城,又注重提升乡镇集镇功能质量,兼顾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全面振兴,使县城、集镇、乡村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繁荣。过去五年,南涧县“美丽县城”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0.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67%,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县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达22个,全县齐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