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7月19日

做好一粒种子

■ 张 春

对中国人来说,“袁隆平”三个字,是嵌入百姓粥饭、天下粮仓的重要符号,今后我们无法再看到这位撒播智慧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个人心头的种子,化作千千万万个“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愿自己成为一颗埋进土里的种子。提起袁隆平,令大家印象至深的便是他在水稻田里的身影,他把大半生的精力倾注在了祖国的乡野田间。种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必须能吃苦,这是他对年轻人的首要要求,也是他一辈子的追求。正是袁老鞠躬尽瘁的付出,让中国人端稳了手中的饭碗,这种力量有着信念坚定的分量,激励着年轻一代用“脚踏实地”的作风专注自己生命中的“田畴”,深深扎进土里,积蓄力量。

我愿自己成为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袁隆平突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研发杂交水稻,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他的一生。这种力量里有他勇于创新的担当和勇毅,让中国和世界有了一颗可以战胜饥饿的种子。这份力量感召着我们迎难而上,努力茁壮成长,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发出自己的一点光。

我愿自己成为一颗向阳而生的种子。回望袁老一生,“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科学家毅然归国,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正如“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所言。自强不息,与有责焉,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让我们做袁老的“禾苗”,去他梦里到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