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7月19日

寥寥心语奠书痴

——追忆杨荣昌教授

■ 李志勤

斯人已去,余音犹在,书香缭绕,墨香长存。

认识杨荣昌教授不过短短的7 年,但却给了我人生巨大的震撼和激励,泱泱中华,多如牛毛的知识分子阵营中,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精神坚守,又有多少人有他这样摈弃物质诱惑的洁净,还有多少人保留着身为知识分子的风骨?

第一次走进他“空空荡荡”的家,我惊呆了,他的家真可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除了必备的床、书桌、烧水壶外,目之所及全是书,家具物品少得可怜,不敢相信现在还有这样至简至陋之所。他到底有多少书呢?单捐献出去的藏书就多达16万册。我想,他自称“书痴”的确不为过!

也许是物质上的极度贫乏,更加凸显出了他精神上的极大丰富。这精神载体就是满室的书,一张书桌、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就是他的世外桃源。将书当作朋友,当作兄弟的人大有人在,但爱书若爱子,爱书胜过爱妻子、爱生命的人却凤毛麟角。这样的读书境界平凡人实在难以企及,书籍不仅融入他的生活,更融入了他整个的生命。

在他的陋室里,我亲眼目睹了几百本精美工整的读书笔记,大小不一,分门别类,各取雅名:《思维体操》《夏雨秋风》《送月迎霞》……集腋成裘、水滴石穿,都是散发着墨香的心血结晶,文字优美不说,笔记如书法般令人赏心悦目。

记得在对《志勤丛书》的评论中他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之言行,报之在心。有如植物,扎根沃壤,花叶在面”,这是他对我说的,又何尝不是自其心河自然流淌而出的他自己呢?他不正是一位扎根书籍沃壤,“出淤泥而不染”的菡萏君子吗?清清白白、爽爽净净,在书海中绽放出生命的艳丽。

他坐拥书城,耕耘文字,体味着精神富翁的乐趣时,也在透支着自己的生命。从1994年起,他就开始不折不扣地完成着每年读书100本的定性任务。为此,他将凡人的芜杂事务压缩到最低限度,低到有时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白天读、夜晚读、通宵读……于是我彻底理解了他的书痴行径。有人邀请他去吃烧烤,他说:“不去,太奢侈了!”并不是吃烧烤这件事奢侈,而是舍不得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啊!

杨教授几十年的书中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他教过22门课,演讲过250多个题目,发表过666篇文章,出过29部专著!当然,这些都是收获的表象,他对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于此,这些东西只是自然而然的精神产物,在这背后呈现给我们的真挚高尚的灵魂,超凡脱俗的智慧,阔大的气魄和襟怀,才是更为宝贵的。

每次见他,总被他不竭的才思和矍铄的精神所感染。听说他病了,去看了几次,后来跟他儿子通话,他说:“我爸爸已经出院了。” “太好了!” 我的话音刚落,他又说:“我爸爸他去世了!”我的大脑来不及适应这巨大的转变,“嗡”的一声,断电一般,感到瞬间的天黑,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一连几天,受过严重脑外伤的大脑又开始间歇性地出现失忆。直到现在,我还难以相信我们就这样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又少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学者。

整理思绪,忆起他对“爱国奉献扬国威演讲大赛”的评论:“威之根在于魂。民魂、国魂、军魂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它永远是超时代的。轻忽、轻慢、轻待将会受到其必然的报应。当一个民族有自强之心,当一个国家有发展之求,当一个社会有繁盛之象,强调与提携民魂显得异常紧要。”“居安要思危,危机出生机”,这样的卓识洞见不正体现了一位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崇高脱俗的精神境界?

老天爷总喜欢给人留下遗憾。

思绪浮沉,杨教授的音容宛在。去者已矣,他的精神还敲击着我们这些活着之人的灵魂:人生苦短,所为何事?茫茫宇宙,每个人都如沧海之一粟、大地之微尘,金钱权利、鲜花掌声、悲喜哀乐都是浮云,所创之业,唯有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