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12月22日

弥渡古城村:奏好乡村振兴“交响曲”

□ 通讯员 吕士忠

古城村,隶属于大理州弥渡县红岩镇大营村委会,距弥渡县城15公里,全村有耕地363亩,户籍农户数148户558人,海拔1730米,年平均气温17.7℃,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近年来,弥渡县红岩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在深入挖掘古城村白子国故都新、旧白崖城遗址等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努力打造和带动全域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党建引领发展,打牢乡村振兴“硬基础”。红岩镇古城村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带动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不断激发乡村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通过全面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强化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各项制度,常态化加强农村党员思想教育。通过基层党组织把村民自治组织和广大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坚持探索创新,打通产业兴旺“任督脉”。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古城村通过率先实施农村土地入市探索,通过自愿有偿腾退的方式,把村民闲置的土地和废弃的房屋变成集体建设用地,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赋予村集体实实在在的发展权利。探索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弥渡县红岩镇古城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古城村2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形成农户提供农产品和人力资源,合作社负责销售农产品,旅游公司负责旅游开发和经营的一条龙产业链,为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拓宽农户的增收路径。

多措并举发力,练就人才培育“三招式”。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古城村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下足“引”的功夫,打好“育”的招式,练就“留”的功夫。通过与成都和盛家园实业有限公司、十方乡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乡村振兴专业操盘、规划、设计团队。创新“113+3”操盘手模式(1名导师,1名操盘人,3名执行者,并为当地带出3名本地执行人才),并邀请乡村振兴专业团队作为讲师,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培训,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群众讲座,为古城村培养了一批懂得如何振兴乡村、建设家乡的干部和一批渴望并支持乡村振兴的群众。

培育“一源多用”,唱响文化振兴“幸福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古城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地民间风俗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有效地约束了农村不文明行为,村民素质逐步提升。同时,结合村内白子国故都新、旧白崖城遗址的所在地,是“彩云南现”典故的出处,南方丝绸之路的定西领古驿道从村外穿过,是六诏咽喉所在地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白崖历史文化,形成红岩镇独有的新时代历史文化优势,努力培育乡村文化的“一源多用”,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乡村文化经济、乡村美丽经济的多元化探索。

打造诗画古城,描绘生态环境“新蓝图”。古城村辖区内具有山岭、海塘、林地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山川秀美,绿水长流,是古城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互评互比”“最美庭院”评比活动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村内人居环境全面改善。通过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新建3A级旅游公厕1座,改造公厕2座。通过实施村庄美化绿化,栽种四季青草坪613平方米,栽种石竹花、天竺葵、麦东草、等特色花卉25011株,移植香樟树11棵、榕树9棵,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为古城村生态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