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12月22日

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制度

第八条 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明确保护责任单位。

自治州、县(市)级新增的代表性项目名录每三年公布一次。

代表性项目认定条件由本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相关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基本制度。建立名录制度有利于突出保护重点。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内容繁杂,保护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重点保护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以使有限的行政、财力资源得到科学利用,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抢救、传承、传播,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大理山川毓秀,景色宜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是一个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民族和谐共荣的乐土。以白族为主体的汉、白、彝等各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大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使大理成为我国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富集的地区,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作为非遗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截至2020年12月底,大理州先后申报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公布认定五批州级非遗项目,共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57项,州级197项,县(市)级44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云南省第一,省级非遗项目并列全省第二。四级非遗项目名录的“金字塔”结构基本形成,项目类别全。

在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占项目总量的37.55%)和民俗类项目(占项目总量的19.19%)占据了非遗项目名录中一半以上的席位。项目所涉及的民族,由原来汉、白、彝、回族等人口较多民族,逐渐扩大到傈僳、阿昌等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在全州十二个县(市)中的7个县(市),省、州、县(市)级代表性项目在各县(市)均有分布,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

国家级保护名录(共18项):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剧、剑川白曲、白族民居彩绘、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花灯戏、弥渡民歌、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制作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耳子歌、白族三道茶、白族吹吹腔、大本曲

省级保护名录(共57个):大理石制作技艺、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白族布扎、白族刺绣技艺、二月八节、哑巴节、高台社火、白族霸王鞭、洱海白族鱼鹰驯养捕鱼、唢呐调、嘎蒙卡兜舞、点苍派武术、泥塑、洞经音乐、大刀舞、打歌、剪纸、白族刺绣、银器制作技艺(祥云汪情)、陶器制作技艺(祥云大营)、火把节、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周城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萂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凤羽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五星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青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诺邓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打歌之乡、金华镇梅园村白族石雕之乡、甸北白族田埂调、白族“力格高”、土碱制作技艺、饵丝烹制作技艺、酿酒技艺(上沧酒)、平川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李桐传统骨伤疗法、“慎德堂”传统诊疗法、白族服饰、平川狮灯、天峰山歌会、栽秧会、唢呐乐、甲马、彝族打歌、彝族刺绣、苗族刺绣、刀杆节、哑巴节(盖瓦酒哑巴节)、火腿制作技艺(诺邓、无量山火腿)、云龙县团结乡河南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汉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巍山县永建镇回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祥云县米甸镇自羌朗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记者 赵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