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2年07月25日

奶奶

■ 张双惠 张双艳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和经历的很多事情,依然忘不掉她崎岖而坚强的一生。

儿时,我常常听奶奶讲她自己的故事。奶奶名叫张枝秀,1901年出生于大理州永平县苏屯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境贫寒,奶奶从小就勤劳、善良、懂事,常常帮大人做家务,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本事。

成家后,奶奶就一心扑在家里,和爷爷一道辛苦劳作维持生计。家里除了孩子还有婆婆和年事已高的奶奶。她的奶奶和婆婆都是早年孀居的老人,她们都裹着小脚,行动不便,自然也下不了田地。爷爷是家里唯一的男劳力,可偏偏又体弱多病,指望不上。于是,奶奶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家里的大小事务都靠奶奶去做。

奶奶每天起五更、睡半夜,除了正常的农活、家务,还要舂碓推磨,做凉粉、卷粉,舂饵[~公式~]、打饼子,然后再卖给别人,以此维持生计。可她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仍然难以维持全家四代人的基本生活和温饱,有时会出现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情况。没办法,奶奶就用龙须菜给一家人充饥。作为一个农村的小脚女人,她除了在家更加卖力地劳动,别无他法。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又加营养不良,她曾多次晕倒在磨盘上,常常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再慢慢爬起,擦完血和泪再继续干。生活就这样持续着,她一直在苦苦挣扎,似乎每一天都是煎熬。

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就在奶奶28岁那年,爷爷积劳成疾,多病缠身,最终撒手人寰。奶奶的天塌了,她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欲哭无泪,再看看年迈的两个老人和5岁的女儿、3岁的儿子,心如刀割。爷爷的早逝,给奶奶的打击太大了,她几乎想到了死,然而这一家人还得指望她。

沧海桑田,岁月更迭。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中,奶奶任劳任怨,坚持了下来,先后送走两位老人(她多病的奶奶活到94岁,婆婆活到92岁)。奶奶重孝道,她说:“孝是做人的底线和试金石,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面对逆境,奶奶没有放弃对两位老人的赡养,她竭尽所能,尽到了自己的孝道,做到了无怨无悔。

穷则思变,变则通。于是,奶奶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从此,她时常鼓励儿子:“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多学本领,我们家三代人没有条件读不上书,成了睁眼瞎,平淡度过一生,现在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爸爸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脚上穿着草鞋,却仍然坚持读书。先是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理一中读初中,毕业后考取高中,由于爸爸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就留校任教,在大理一中当数学老师。1954年,爸爸被保送到昆明师范学院进修,两年后返回大理一中任教。为了家庭,1958年9月,爸爸调回永平一中。

可以说,是奶奶拯救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历尽沧桑,奶奶已经是白发老人。可她一生辛劳已成习惯,就算家庭条件好转,奶奶依然闲不下来。直到她身体十分衰弱的时候,奶奶仍旧扶持家庭,种菜、照顾孙辈、力所能及分担家务。1968年12月22日,奶奶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逝,享年68岁。终于,她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回想起奶奶的一生,她默默无闻、低调做人,无私无畏、玉汝于成,把自己的全部都贡献给了整个家庭。如果没有她的坚韧、勤奋、踏实的精神以及对长辈不离不弃的孝敬,对家庭的尽职尽责,对后辈子孙的辛勤培养教育和关爱,那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奶奶为我们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后人向敬爱的奶奶学习,学习她宽广的胸怀和顽强的毅力,把我们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