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2年08月31日

情满彝乡

□ 张云梅

时光中总有一些美好值得被用心记录和收藏。

穿过慧明寺的袅袅佛音,听着磨坊河的潺潺水声,沿着弯弯曲曲而又溢满草木清香的山路,我走进了诗人阿格搏基的家乡——草场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却感觉这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那么亲切自然,恍惚间,我也好似回到了我的家乡。

“云日相辉映,山水共澄鲜”,草场村,位于巍山县庙街镇东山,蛰居于层层山峦中,好似被四围的青山擎在掌心里的一颗明珠。村里的房屋依山而建、顺势起屋,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绿树相依,层峦叠嶂的青山,平坦干净的水泥路,高大的核桃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相互簇拥着的黄绿色花穗,青瓦白墙的房子掩映其中,走在村里,白云悠悠,山水潺潺,古木参天,满眼绿意,静谧祥和。

我们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向村中走去。沿路房屋的墙壁上,农耕图、二月八节、开稍图等一幅幅生动的彝家风情画卷映入眼帘,上面的龙虎元素,诠释着浓郁的彝族特色文化。

不知不觉就来到村里的祠堂门口。祠堂是一个古朴的院子,大门是木制的,门上贴着一副非常通俗而又顺应当前疫情形势的对联:“照老规彝族打歌真快乐,听党话疫情期间少聚集”,横批是“唱得开心”,门心上是“彝家欢歌”“打歌好玩”。

彝族村落有祠堂,这还是很少见的。搏基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全村老幼要齐聚祠堂,举行庄严的祭祖大典仪式。这一天,亲朋好友都会慕名而来,热情好客的“思密细”穿上自己平时都舍不得穿的最漂亮、最精致的彝族服饰,穿上羊皮褂,准备了美酒佳肴招待客人。晚上,彝家人就在院子里点燃篝火,围成一圈,唱起古老的打歌调,打歌打到太阳出。“二月十六”习俗就在彝族村寨里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成了草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我们绕到山顶,四棵粗壮的古树伫立眼前。四棵古树仿佛四个角生长于村寨之巅,村里人形象地将它们称为“四大天王”,认定此树是“密枯”神灵的化身,禁忌任何人砍伐和攀折,因此“密枯”树也就这样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世世代代一直护佑着草场村民的清吉平安。春去秋来,岁月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古树就像村中的长者,承载着这方土地兴衰的记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数不尽的风云变幻,无声地诉说着沧海桑田,见证着草场村的发展,见证着彝乡的繁荣昌盛!

如今,二月八祭树神风俗,已经成为了草场村又一个盛大、隆重的节日,在缅怀“密枯染底”的同时,这也是草场村人祈求树神降福消灾,保佑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保护彝民们安居乐业,祈福延生的美好夙愿!

从密枯树下往下看,这个古老村落的全貌几乎尽收眼底。一幢幢半坡屋顶从上而下,鳞次栉比,在苍茫的天空下保持着静穆的姿势,托起了一段段古老的历史,让人浮想联翩。在光滑的石头上坐下,仰望天空中流动的云朵,看云飞过后似在变幻着的山貌。

山坡上,归家的羊群“咩咩咩”地叫着跑来,一群小鸡在鸡妈妈“唧唧唧”的叫声中欢快地刨食,这和谐的山村协奏曲里,我听到的是山村安逸甜蜜的幸福。是的,在这大山深处,我也收获到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平和,此时的我,心中也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快乐。

非常幸运的是,我见到了搏基的父亲和母亲。搏基的父亲,是扎根于草场小学30多年,为山村建设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的国家级优秀退休教师毕国才老师,虽然头发花白,可是他依然精神矍铄,他就像村里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用一生的光阴在这个美丽的山村守望,与村民们根连根,心连心,把孩子们一茬茬地培养送出小山村。搏基的母亲,慈祥而热情,不停地给我们加菜,匆忙的脚步,掩饰不住她幸福的笑脸。

看着两位慈祥的老人,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老家的父亲母亲。是啊,我们两家虽然不是一个民族,可是却有着类似的家庭背景,父亲母亲是一工一农,母亲都在家务农,父亲都是教育战线的同行,还是故交。和毕老师聊起了我的父亲,他听到我父亲的名字,拿出手机,翻出了我家的全家福,兴奋地告诉我:“我在公众号上看到了你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的报道,就把照片保存下来了,你看你看。”毕老师激动地聊起了和我父亲在一起时的诸多愉快往事,也讲到了孝老爱亲,家风传承的重要意义。

毕老师的笑声里,我听到了作为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朋友情谊的珍惜,对家风传承的重视。依依不舍地道别,毕老师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深情地说:“下次一定带上你父亲过来,咱们老朋友一起喝上两杯老白干。”我连连点头,笑着答应了。

从草场村返回时,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整个山村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小山村蒙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更加祥和美好,而我的心里,美丽的草场村竟然也带上了淡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