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2年10月12日

寻幽凤羽古镇

□ 施新弟

从洱源县城往南行10余公里,便是凤羽古镇。凤羽之名,取自“凤殁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千百年来代代传承。

凤羽古镇历史悠久,南诏时,凤羽属邓川州,到南诏晚期设凤羽县,大理国时设凤羽郡,明洪武年间归并浪穹县后设凤羽巡检司,民国二年(1913年)凤羽归属洱源,建国后,凤羽一直是洱源县的一个乡(区、公社),2000年撤乡设镇。

周末,驱车与家人来到这座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誉的古镇,在历史沉淀的古朴与厚重间,感触斑驳的岁月光影,找寻独属于这片土地的生活样貌,也算是给疲惫的心灵放一次假。

穿过古镇的牌坊大门,踩着青石板路进入老街,街道两边的明、清、民国时期1000多幢建筑和摇曳的红灯笼,让人恍然有穿越之感。青瓦房挨挨挤挤,高高低低,木制门脸面向一溜儿顺延开去。苍黑色的门廊上、木柱上随处可见精美的浮雕图案,古色古香,精致独特。

街道长长的廊檐下,青石板长街上是古镇重要的生活场景。街坊邻居在廊檐下喝茶、下棋、编竹篓、刺绣……廊檐下成了人气旺盛的市场,吸引众多游客徘徊驻足。

这条悠长的青石板街上留存了大量遗迹,建筑虽有残缺,但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痕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当数凤羽文庙(凤翔书院),这也是老街上外观最为考究的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先后曾两次惨遭兵匪烧毁,几经重建,自民国时期大成殿三次复修后,文庙后改名凤翔书院,为浪穹县(今洱源县)七个书院之一。

文庙建筑群在东西轴线分别建有照壁、大成门和大成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下檐均采用四翘九踩龙头斗拱,照壁檐下为五踩石雕垂花构件斗拱,出檐深远,造型简朴雄伟,是最古老的照壁之一。伫立院中,铿锵的锣鼓声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翩然而至。文庙堂前,百年银杏古柏矗立;堂前屋后,蕉翠欲滴、竹风如涛。

与之相邻的是保存完好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白族民居古建筑群,布局合理有序,且用山石垒墙;被两侧密密麻麻的古民居挤兑得窄而又窄的石板路,无不散发着千年古镇特有的韵味;葱茏的树木下,白底黑字“紫气东来”隐约可见,俊秀飘逸,古风扑面;有九龙护宝、八龙闹海、五龙戏珠等凤羽砚台;有独特的民间乡戏“板凳戏”和音乐“吹吹腔”、舞蹈“耍鹤舞”等;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有闹春王正月,田家乐、白族秋千会、清源洞会、黑龙王会、栽秧会;隐藏在阡陌纵横的院落小巷中的豆腐坊、油坊、小餐馆……正是这雅古悠扬的音韵、多姿多彩的民俗和悠悠岁月千载沉淀的历史气韵,交织谱就了古镇凤羽的华彩乐章。

穿过古镇,往罗坪山方向走,是一条古驿道,坑坑洼洼的石阶、参差的山石和茂盛的林木,宛若一本缓缓展开的历史古书。据史料介绍,凤翔村地处南方丝绸之路西线“蜀身毒道”和滇藏线“茶马古道”交汇点上,均为石板铺成,可过舆轿、驮马,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

除了古庙、古驿道,古镇至今仍然矗立着古建筑帝释、三教宫寺庙群,建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的镇蝗塔等历史文物古迹。有始建于唐、明、清的文庙、武庙、鹤林寺、灵鹫寺,佛、道、儒同殿的三教宫、积庆寺、本主庙、玉皇阁、魁星阁等6座古塔、12座主要寺庙和一个元明时期的火葬墓群等风景名胜和古迹,昭示着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内涵。旧时繁华,可见一斑。

游走凤羽古镇,触摸一座古镇的光影岁月,寻觅一段历史的繁华旧梦。千年光阴流转,让凤羽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也给予它走向未来的底气。近年来,凤羽古镇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时代的革新,将我们拉回到这些真实、完整的现场,重构起一座古镇的温暖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