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3年05月16日

“洱海流域绿色高值马铃薯模式构建与示范”测产观摩与品鉴活动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 狄义宁 见习记者 张洲) 5月9日,由云南农业大学、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云南农垦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洱海流域绿色高值马铃薯模式构建与示范”测产观摩与品鉴活动,在大理市古生村农垦核心试验区3号田举行。

据介绍,“洱海流域绿色高值马铃薯模式构建与示范”是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洱海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面源污染防控协同的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的子课题。由云南省科技厅支持、云南农业大学牵头,由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云南农业大学赵正雄副校长共同承担。2021年,在张福锁院士带领下,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政府三方共建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落地于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守住守好洱海”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古生村布置了一场以农业面源精准防控、绿色高值模式探索、科技带动乡村振兴三个板块组成的重大战役。目前研究院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涉农高校、企业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创新绿色农业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方法,研究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策略,探索“马铃薯+”“水稻+”等绿色高值的生态农业模式。本次测产以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为主导,通过设置环境阈值,探索与古生村片区条件相适应的马铃薯的养分管理耦合的技术规范、优化水肥一体化模式构建,并筛选优质高值品种,促进农民增收。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范茂攀院长负责项目中“探究农田氮、磷肥施用阈值,实现马铃薯高值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探究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优化配方)比例,实现马铃薯高值与培肥土壤”两项内容。整体目标为构建洱海流域马铃薯绿色生产管理新模式,实现节水30%、减肥20%并且保证高产。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农民传统施肥,通过有机栽培的方式不仅实现了肥料角度的绿色,同时通过研究作物养分规律,将土壤肥力与目标产量结合,既能保证马铃薯作物高产,也能减少流入洱海的多余养分,进而实现生态绿色。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陈丽红副教授参与该项目,通过探究马铃薯种植过程对水分的需求,科学灌溉,利用水肥一体化减少养分流失。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郭华春教授主要负责“洱海流域早春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板块,在马铃薯优质高值品种筛选方面,郭教授团队均选用在其他地区产量品质有优异表现的品种,其中包括云南农业大学育成的14个品种和4个四川育成的品种,如花色苷含量达472mg/kg的“滇彩薯101”、鲜食口感似板栗的“滇薯14023”等,这些品种预测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应用和推广前景较好。本次引种试种的特色马铃薯是思考在洱海流域内如何将马铃薯与绿色高值体系挂钩的具体实践,伴随今年马铃薯市场回暖,配合大春时期水稻轮作模式,预计会在土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值得到提高下,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经专家测定,本次试验种植的马铃薯亩产为2400余公斤,每亩产值按照今年的市场价预估约为9300元。专家组一致认为“洱海流域绿色高值马铃薯模式”节水减肥增效效果显著,对洱海流域节肥节水环保、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据悉,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入对比不同马铃薯品种在洱海流域的适应性,筛选出最适宜小春种植的优良马铃薯新品种和探寻适应洱海流域片区新的施肥方式,力求明年小春季实现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