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3年11月08日

云南驿古道上的李家大院

□ 李 雪

一脚踏上铮亮光洁的青石板,心有戚戚焉!一座微小的城池,烙着经年的风雨沧桑,宠辱不惊,静默嫣然。时光流淌,却依然如雨后梨花,雪中香梅,铭刻于一片片青砖碧瓦,一座座古门老坊。走过横街竖巷,数千年烟云往事,老人额头的皱纹那么深,手里的拐杖那么长。新雨洗涤,尘埃落尽,又见彩云斑斓。向西延伸的古驿道上,散落着磨砺千年却不甚平坦的溜光石镜,诉说着千年往事。

祥云县云南驿村的青石板街道上,有两个大姓人家,李氏和钱氏。李氏是耕读人家,大多数家庭都有很多的土地,他们不经商,孩子们读书习字,活得质朴单纯。从村东头的牌坊往上数的第六个院子,是李家大院六院,清朝末年是李茂建盖,占地面积448平方米,建筑面积798平方米。坐南向北,四合五天井,为四合院式小青瓦顶木结构走马转角楼。

云南驿村的李氏是明军屯田时候祖辈从南京迁徙而来的,后代子孙较多,从《李氏族谱》来看,后分为五个支系,这是定居云南驿的一个大支。清朝末年时,李茂开始从事经商,主要从事经营纺织业,买卖线、布,渐渐成为云南驿有名的“线长”。1900年初,他用买卖半辈子线的钱在古驿道上买了繁华路段的一块地,带领他的两个儿子李建阳、李荣阳盖起了一幢四合院,占地面积700多平米。建房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李家人前后用了10年的时间才全部修建完成。

院子是传统的四合五天井结构,中间一个大院子,在东南西北角各带一个小天井,土木建筑,两层结构,雕梁画栋。大门的门头飞檐翘瓦,门边用巨大的石板砌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方形石墩。大门是用两寸多厚的椿树木板做的双合门,两米多高,门上镶嵌一个很大的铁栓。一层房间的地面用青砖铺砌,木格子窗户,房间里面套房间,层层深入。楼上的四围防护栏全用两寸宽的木条做成,既美观又防盗。楼上夹层处还设计有隐秘的暗室。院子坐南朝北,南面为正堂屋,院心四周用长条形青石镶砌,青石块四四方方整整齐齐,都是到十多里外的大波那村石山上买来,当时用牛车拉回来。整个院子庭院深深,宽敞明亮,冬暖夏凉,蔚为壮观。如今,一百多年的院子依然岿然屹立,令每一位参观的游人由衷赞叹。

新房建成后,开马店,生意兴隆。到抗战期间,李家的这个大院子曾一度作为空军军官学校教官指挥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茂的第三个孙子李光友(1919年出生),17岁参加滇60军,开赴抗日战场打日本,牺牲在山东台儿庄。李茂的第四个孙子李光祥(1921年出生),18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八支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身经百战,多处负伤,后离休。

1938年初,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空军军官学校(初级班)搬迁到云南驿训练飞行员,李家大院作为教官指挥部。后因日本飞机多次空袭轰炸,空军军官学校教练机、人员均损失惨重,于是在1942年初全部迁离云南驿。国民党空军指挥部搬出大院,国民党邮电局和36电台进驻。1949年3月,国民党邮电局和36电台,在邮电局职工地下党陶玉章的动员策划下,全体人员宣布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第八支队,于是边纵八支队有了第一部电台,为解放滇西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茂的第二个孙子李光贵,原来一直在自家的马店里帮忙打杂,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马帮的运输队伍。马锅头们戴着草帽,穿着赶马装,脚上穿着草鞋,握着马鞭,注视着前方,与队伍紧紧跟上,就这样积年累月,走进了新中国,马帮被编入了路桥公司的运输大队,他成为了一名修路建桥的工人,直到退休。

如今,院里一米多高的大水缸还在,用四块非常大的青石构成。移栽来一棵木槿树,先是开雪白的花,又嫁接了紫色木槿,每年夏季都会开出两种颜色,一半是雪白,一半是紫红,美丽的花树常常令路人驻足观望。李光贵的儿子李志发已经年逾古稀,他经常给游客们讲述着饮马水缸的故事:“当年,大院里开马店的时候,家里人每天半夜就要起来去龙潭井挑水,能装二十担水呢,挑好水,天就亮了,住店的人都起来了,得赶紧替他们喂好马,给他们煮好饭,他们都急着赶路呢。”

光阴一闪而过,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安静地坐在李家大院的门槛上,倚着门坊,耳边拂过清风,沁一口清甜的普洱茶,听听云南驿的古往今来,长长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