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华
“普淜”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水利有关。传说明代普姓为官,在此建有水坝,当地人民称水坝为“淜”,故名。史载,唐代,普淜置河西县,属宗州。元设佉龙驿,明代改称普淜驿。新中国成立后,祥云县针对普淜“穷在水上,根在林上”的实际,举全县之力,兴修普淜水库,推广植树造林,使这个距祥云县城60公里的彝族聚居山区成为生态宜居的绿美家园。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十五这天,一个50多岁的老人和顾仆(雇请的挑夫)一路向西,悄然来到大理府云南县(今祥云)的普淜驿。
普淜驿是徐霞客当年进入滇西“东大门”云南县的必经之路。徐霞客到达普淜驿时,普淜驿只是明政府在云南县设置的一座官方驿站。今天,地处山区的普淜镇,已进入了高速、高铁时代。广大铁路、高速铁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国道贯穿境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村组公路里程达到512公里,外面的世界变得不再遥远。
徐霞客当年经过普淜驿时,很可能没有使用普淜驿的驿马。因为鉴于元朝驿站混乱的教训,明政府一开始就用严法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意即不是国家与军事大事,一律不许滥用驿马或动用驿站的邮递设施。1393年颁布的《应合给驿条例》规定,加上附加条件共12条,限定了符合用驿马驿船条件的人员,其他人一律不得“擅自乘驿传船马”,违者将会受到重罚。
明政府十分重视边疆的驿站建设,整顿和恢复了全国的驿站,把元朝的“站”改为“驿”。不仅在云贵高原开辟驿路,还在主要道路上设置了驿站。徐霞客在游历云南的名山大川时,除了利用邮驿传递书信,还可在驿站食宿。无处不在的“驿”,对他的行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帮助。
在普淜地区建水库,把群山之间哗哗流淌的水引到下川坝子,是祥云几代人的梦想。当年的徐霞客绝不会想到,在他离开300多年后,群山连绵、沟河纵横的干旱山区普淜,在祥云县率先揭开了普淜水库大会战的高潮。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来自祥云县各地的民工,携家带口,纷纷来到水库工地,土法上马,夜以继日地展开了持续几年的水库大会战。
如今的普淜水库,经过20年前除险加固工程的治理,能够蓄水2000多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近5万亩,成为一座运行安全、灌溉防洪效益明显,具有旅游生态功能的综合水库,是云南驿坝子的主要灌溉水源。为给自己烦躁的心灵来一次放松,普淜水库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城里人双休日的好去处。
除了修水库解决生产用水,普淜山区的群众还因地制宜,建起了454个小海塘和10890个小水窖,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博览群书,钟情于地经图志的徐霞客,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一旦远行,他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来到姚安府地界时,由于患了病的顾仆身体虚弱,才不得不耽误了些日子。直到半个月后,徐霞客才跨过当地主要河流普昌河,来到云南县的普淜地界。
腊月的寒风是云南县普淜送给徐霞客的第一件“礼物”。疲惫不堪的徐霞客在匆忙写完当天的日记后,便在无边的黑夜中沉睡过去。徐霞客经过普淜时,天峰山道教活动的“老君圣诞会”正在民间兴起,而且在民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来自大理、楚雄的数万各民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来到天峰山,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唱歌跳舞做买卖。乾隆五十七年立于天峰山的碑文记载:“每逢二月十五,四方民众蜂拥蚁附,云集天都,吹笙鼓舞,夷人尽欢腾之,歌尚存上古之淳风”。2017年6月,天峰山歌会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歌会所在地在2018年6月被命名为大理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如今的天峰山歌会,已经被打造为集民族文化展演、乡村民俗体验、假日观光休闲、农特产品展销等为一体的盛大民族节日。它浓郁的民族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十六日这天,徐霞客在普淜山区的花香鸟语中起床,他迎着群山间汹涌而来的雾气,从普淜西北方向,向小云南驿西行。在西行了二里多地后,他来到水盆哨所(今祥云县水盆村)。接下来,他将用6天的时间,游历“小云南”(今祥云县)及其洱海卫城(今天祥云县古城)。
关于在普淜的游历经过,徐霞客在游记中作如是记载:“二里余,西向下,有溪自西南来,北向去,亦石梁跨之,是为普昌河。西上坡半里,为巡司。半里,复上一山脊。由脊西行四里,乃下,一里而抵普淜。十六日由普淜西北行……又西行岭上五里,至水盆哨,乃西北稍下……二里,山坑南坠峡,路随西脊过,有村当脊间,是为水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