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柳
幼时,大理仿佛是一位站在时光婆娑中的老人
那时的大理,顶着如苍山雪般的白发抚摸着我的童年,似乎连每日的阳光都是充满慈爱的。
我最爱清晨时,北门楼下那些早点铺里传来的食物的香味。或许会忍不住买一个裹着土豆丝和油条的肉酱饵饣夬,或许会控制不住地迈进巍山火巴肉饵丝的小店点上一碗招牌,又或是,早就被妈妈亲手做的汆肉米线填饱了肚子。无论是什么,那些食物的酸辣、咸香、软糯,不仅能满足我的口腹之欲,还能让我品味到独属于大理的诱人气息。
我也爱那八九点钟,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市场。无论是在我母校大理一小旁边被称为“小菜市”的菜场,往来车辆和人群都络绎不绝的北门“大菜市”,还是靠近南门的绿玉菜场,每一个我都好喜欢。清晨的阳光洒落在阿嬢阿奶的挑菜篮子里,照得瓜果蔬菜尤其鲜嫩可人。此时,汉话、白族话、彝族话等等语言混杂交织在菜场里,吆喝声、讨价声和交谈声此起彼伏,大家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脸上都洋溢着热情朴素的笑容。
我还爱那铺着石板路的大街小巷。还记得一年级时,在上学途中偶遇过一个来大理旅游的阿姨,那时的大理古城安静又祥和,并没有那么多的游客,而那条路上也只有我和她。她小心翼翼地礼貌询问我是否可以帮她拍一张照片,我拿起那部诺基亚有些不知所以然地按下了快门。再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地方叫“洋人街”,在外地很出名。于是我开始探索,去寻那些“鼎鼎有名”的街巷的特别之处,比如洋人街的白族特色建筑与西方的酒吧餐厅的艺术结合,还有红龙井正中央那条潺潺流水的小溪为古城增添的灵动韵味,以及那些叫不出名来的、被青瓦白墙包裹着的小巷子里的烟火气息。
慢慢地,我长大了些,大理仿佛深沉又严肃了许多,不骄不躁,开始反思作为一座文化古城,如何继续过去的辉煌。
许久未归家的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见的是与往日不同的场景。那些干扰视线的电线消失了,占用街道的小摊收走了,街上的巡逻人员也多了起来……清爽整洁却又保留韵味的古城,让人更愿意停留,为此,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欣赏大理的风情。
而如今,我已走上工作岗位,相隔千里,许久未见,却感觉大理更加青春了。
或许是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曝光率,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众多网友发布着与大理相遇的那些事儿。
于是,就像是需要重新认识一样,我开始频繁地在网页上搜索关于大理的点滴。“大理旅行vlog”“旅居大理”“大理旅行攻略”……每一段文字、每一个视频,都让我无比怀念在大理的日子。我闭上眼,幻想自己此时和视频里的游客一起去扎染裙子,或是去体验甲马拓印,有时候则是一起在稻田里、洱海边拍照,有时候一起去吃那些我已经很久没有品尝过的美味。
我很开心能认识一些新朋友,看到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谈甚欢,我为大理感到值得,也为游人感到值得。
游客与大理在最好的时光里相遇了,本就是一件彼此成全的美事。
真好,大理正值青春,意气风发,有着永不消散的热情和经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