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航
观世音,梵文Avalokitesvara,译为“光自在”“观世音”。自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后,世间爆发了信奉观音的热潮,所以观音一词最早是源于汉语翻译。在汉传佛教中观音是四大菩萨之一,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之心普度众生,称之为“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众生寄予她救苦救难,化灾解难,逢凶化吉。如果遇到困难,只要默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他能给处于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使他们不畏恐惧。
一般认为佛教是出现在西汉末,传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释迦摩腾与竺法兰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的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驮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佛教在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据《楞严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能现33种化身,救72种大难,以慈悲为怀,每当众生遇难,只要一心念他的名号,“菩萨及时观其声音”就会及时去拯救,使其得到解脱而化险为夷。这些显化、说法便是大悲观世信仰的来源。
大理地处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属于河谷地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边缘流过,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占领了西南地区,在云南滇池县(今昆明市晋宁区)设置益州郡,属益州刺史部,大理归益州郡管辖,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促进了大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南诏受唐王朝的扶持立国,结束了西南边疆动荡分裂的局面,在先进思想的冲击下,进行了改革,效仿唐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体系,国力日益强大,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今天云南省的范围,是当时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再加上大理作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大理融入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而佛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入大理的。
大理地区的佛教主要是以汉传佛教为主,以观音名号出现的菩萨很多,如水月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千手观音、千眼观音、甘露观音等。众多观音中,最有特色的是阿嵯耶观音,他融合了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特点。
佛教文化在大理地区的流传,最为典型的即是“阿嵯耶”观音。在古代,大理地区受到汉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很深,不论是唐朝的南诏,还是宋代的大理,对阿嵯耶的崇拜都情有独钟,所以大理地区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阿嵯耶造像。
大理地区最早出现“阿嵯耶”名称的记载以及造像,是在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9年)绘制成的《南诏图传》文字卷里:“从此,兵强马壮,辟土开疆。此亦阿嵯耶之化也。”“遂即腾空积云,化作阿嵯耶像”,“崇尚信仰,号曰:建国圣源阿嵯耶观音”。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1985年10月在大理州洱源县江尾(现大理市江尾)征集到一件铜质鎏金阿嵯耶观音造像,像通高50厘米,重量5.6市斤。像背面有一方孔,孔上面安放有一个活动的方形盖。背面的左侧有阴刻楷书题记一行:“施主佛弟子比丘释智首造。”这个题记与大理凤仪北荡村法藏寺发现的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写经书法相似,可以断定属于宋代大理国时期的文物。关于阿嵯耶观音,不见华密和藏密与佛学辞书记载、注释,显然“阿嵯耶”观音之名以及造像,唯独云南大理所持有,具有浓厚的云南大理佛教密宗的特点。
印度佛教传入大理地区以后,观音被本土化了,他已经不是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里的观音原型,而是成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阿嵯耶观音。有近代研究佛教的学者,把阿嵯耶所包含的密宗教义,叫作白族的密宗佛教,简称“白密佛教”。白密佛教的传承者不是和尚尼姑,而是阿者黎、阿者黎耶、阿左梨、阿遮利、阿者里等等不一,一般统称为“阿吒力”,阿吒力是翻译音,意为“导师”“正行者”或“规范师”,主旨宣传人心向善、以和睦团结为理念。
如今,文物“阿嵯耶鎏金铜像”所传递出的历史信息、佛教文化信息,能去解读属于那个时期的外交文化,所包含的未知文化信息,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