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杨晓燕 曹利仙)近年来,祥云县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着眼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品牌树立等方面入手,持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多维整合,走出文化服务新路径。积极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实施公共文化与旅游、教育、农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打造县级最美阅读空间5个;与云南省文化馆、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在辖区联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5个。依托非遗项目,建设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1个、非遗保护展馆2个、“非遗+旅游”示范点1个、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基地1个、非遗进社区示范点1个;成立祥云县非遗保护协会,新建集非遗保护宣传展示、研学体验、文创设计、产品展销为一体的“祥云文化空间”。同时,鼓励因地制宜建立家庭式、作坊式等各种类型的民间传习场所,共指导建立民俗家庭展室9个。
多元服务,点亮群众精神生活。以打造“云南之源”文化品牌为抓手,深入开展文艺活动,2022年以来,祥云县共举办第九届花灯滇剧艺术周、中国舞蹈家协会环境舞蹈暨首届大理舞蹈季祥云站、乡村旅游节、农民丰收节、四季“村晚”等活动60余场。依托图书馆、文化馆、艺术团、文管所及乡(镇)文化站开展富有民俗气息、新时代气息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县共有1000多支文艺演出队活跃在城乡社区;依托文化馆公益免费开馆服务,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节点,设置老年大学、少儿艺学、书画展览、非遗研学体验、百姓舞台等内容,为群众生活增添文化乐趣。
多方推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激发人才活力,积极组织优秀艺术人才参加各类人才培养项目;推选传承人及民间艺人参加由国家、省、州组织开展的研培研习计划,壮大人才队伍。积极与高校、专业院团合作,共同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地,建立大理大学艺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云南省花灯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上海绒绣传承培训基地、上海浦东文艺创作大理祥云基地;2023年,与州群艺馆共同打造“新五朵金花”组合,该组合首次亮相民歌大观——云南经典民歌音乐分享会便收获观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