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08月21日

徐霞客笔下的弥蒙古道

□ 字加华

弥蒙古道,就是弥渡到巍山自东向西的八十里驿道,当地有“四十五里箐(从弥渡新城村委会箐门口村到龙箐关丫口)三十五里坡(从巍山五里坡脚到龙箐关垭口)”的说法,它既是闻名世界永载史册的西南古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驿道,也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龙箐关丫口的“鸟道雄关”石碑很好地例证了这里是国际候鸟迁徙的理想通道,由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鸟类飞越重重的横断山脉经过这里以后就进入红河河谷,澜沧江盆地、龙箐关成了鸟类迁徙的必经通道。龙箐关地势险要,山高林密箐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以说,是古代中国通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关隘,一直有重兵把守,现在还留存着军防保安团驻地遗址。同时,龙箐关也是鸟类迁徙的生死关口,不能飞越的、被浓雾迷路的就只有殉难于此,有名的凤凰涅槃、百鸟朝凤、双凤朝阳的传说都在这里代代相传。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十九日,徐霞客在蒙化(巍山)北门辞别妙乐师傅,过教场,东走迷渡(弥渡)道,翻越龙箐关进入弥渡地界。清康熙《蒙化府志》邮铺条记载:“隆庆关,在府城东,高出云表,西有沙滩哨,望城廊如聚。东有石佛哨,两山如峡,入郡咽喉。”这里的“隆庆关”即今“龙箐关”,是为山垭口往东至箐门口的四十五里山箐如一条巨龙而被当地人称作龙箐关。

八月的滇西高原,秋色正浓。弥蒙古道夹在如峡的两山之间,龙箐关丫口宛如一条昂首的巨龙张开血盆大口。

徐霞客辞别妙乐师傅择迷渡道一路“蹑脊”而上,过大俄塘、沙塘哨,站在龙箐关丫口,向东望去,弥川坝子尽收眼底,更远处隐约可以看到祥云大坝子。秋天的弥渡坝子远山雾绕,秀美的村庄、田野,错落有致,踩着宽敞的石板路,顺箐而下,一路鸟语花香,溪流潺潺,偶尔还会有松鼠从林间的树枝上跳下来,欢叫着从你身旁大胆地跳过,也会有野兔从你的眼前蹿出来,飞快地钻入灌木丛中,行走其间,满眼都是绿,满鼻都是香,你一定不会感到孤单寂寞,旅途的艰辛会消散殆尽。

沿路直下不足五里,就是徐霞客笔下的石佛哨了,他在《旅滇游记》中写道:“蒙化……东向下者四里余,有数家居峡中,是为石佛哨,乃饭。”

石佛哨便是我的家乡,如今的石佛哨早已不是数家,也早不居于峡中了。村庄从峡中的石佛寺旁搬离到东南方向一公里多的山林间,数家住户已发展到130多户500多的人口,随着新农村建设,又有30多户易地搬迁,从老村子搬到弥蒙公路边上的响水箐,建造起了又一个美丽富饶的新农村。

“又三里,有三、四家在北坡,曰桃园哨。这里龙箐关东下界水注入蒙化箐,曲转峡中,流至黄果园与古赵州罗摩衙(今龙门邑)铺相接。”桃园哨已找不到半点痕迹,三、四户人家已向北搬离至山后,已发展成为一个80多户的大甲板村,深箐里已筑起大坝,将龙箐、梅子箐、沙里果箐、舞灯箐的水汇聚在了一起,建起了蒙化箐水库,高峡出平湖,绿水泛清波。若是在冬天,成群的水鸟悠闲地游动在湖面上,映着蓝天白云的倒影,加上两岸苍翠的林木,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引来不少的闲情逸士前来游玩垂钓。

再往下数里便是烂泥哨,箐中不隔一里有几家各自栽树养殖,只见河边路旁有鸡鸭在啄食,有牛羊在卧地晒太阳,山脚下的平房里飘出一缕缕袅娜的炊烟,一位年近八旬的退休老教师坐在石凳上悠然自得,一只大黑狗趴在他的身旁微闭着双眼慵懒而又舒适。

继续顺箐而下,秋阳暖照,在这条山箐里,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回,在开通巍弥公路之前,乃至自己买摩托车之前,上学读书、进城购物,祖祖辈辈走的都是这条古道,对于古道上的每一个弯,每一块岩石都记忆犹存,清晰如昨。只不过十来分钟,就到了水磨房,记得小时候,在这条河道上有几十座水磨,忽左忽右,一座连着一座,水磨房里昼夜不停地发出“咕咚”“咕咚”的水磨转动的声音,在深山峡谷中奏出和谐悦耳的鸣唱。

徐霞客在《旅滇游记》中写道“如是十里,在北转,始见峡口东达川中。峡中小室累累,个就水次,其瓦俱白,乃磨室也,以水运机,磨麦为面,甚洁白,乃知迷渡川中,饶稻更饶麦也。”

山河不改,古道依旧。那些水磨房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行走在河道边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水磨转动声,也看不到匆匆来往的行人,唯一能看到的只有一座残破不堪、蛛网密布的李周(磨主人)磨还能令人无限慨叹世间的沧桑巨变。

走完磨房河,南北两山一闪,视野便开阔起来,双脚已踏在了弥渡坝子的沃土上了,这就是箐门口,河道边已开起了“清风山庄”休闲园,山脚下的龙王庙里大门紧锁,锈迹斑斑,当年的罗摩衙铺,也是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早已今非昔比了。

走出龙门邑村,往右一转,河埂上架有一座桥,名曰玉龙桥,是座单孔石拱桥,也早就没有了古时的模样。再往前就是新城了。当年徐霞客在秋日余辉下也就进入了弥城,走完了弥蒙古道的四十五里山箐。

斗转星移,时光轮回。近400年的时间过去了,徐霞客所见的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山间依然花香鸟语,古道还能清晰可见。如今,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旅融合的发展,弥蒙古道将会再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