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08月21日

“飞机木匠”的家风传承

□ 周应良

说起家风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被村里人称为“飞机木匠”的父亲。正是在父亲“勤俭、奋进、好学”家风的教导下,让我们兄弟4人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习的道理,同时也让我们走进了校园,走出了大山,成为当时全村乃至全镇唯一一家有4名国家公职人员的家庭。

为何父亲被称之为“飞机木匠”?是因为父亲做木活的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盖一间土木结构的房屋,从破土开工到盖瓦封顶仅需20余天。对此,父亲被乡亲们尊称为“飞机木匠”。我们兄弟4人也是在父亲“飞机木匠”严厉家风的言传身教下受益终身。

1950年3月,我的父亲出生在南涧县小湾东镇(原新民乡)的一个小山村,家中排行老二。在那个读书不易的年代,因父亲8岁那年爷爷不幸去世,家里只有奶奶和年仅11岁的大姑、7岁的叔叔及父亲,为了维持生计,父亲连小学二年级没读完就被迫辍学。一直到20岁时与母亲结婚后,父亲开启了他那艰辛的木匠人生。

父亲和母亲成家后,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在艰苦的环境下生下了我们兄弟4人。那时,只要家里有足够多的粮食,就没了后顾之忧。因此,在种完包产地的基础上,父亲带领我们一家还自行开挖了部分山地,全家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不舍得撂荒一寸土地入手,以全员劳动为荣号召家人们勤奋拼搏、勤俭持家。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放学后、周末和假期里,家里总是有播不完的种子,耕不完的田地,锄不完的庄稼,施不完的农家肥,收不完的粮食,还有打不完的猪草、牛草,闲暇之余,我们还得上山打柴、洗衣、做饭、刷碗……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家常便饭。

而最难忘的是每到假期,我们兄弟几个都在父亲的指导下做木匠。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表哥和我们兄弟几个去岔江村做木匠,天还没亮就出发,走了4个小时后才到达。木工现场,在父亲的统筹安排下,表哥和大哥量木头长度,二哥和三哥砍木头,我协助父亲弹墨线……这一场景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父亲“飞机木匠”的手艺,在当时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几乎在龙门和岔江两个村,甚至整个小湾东镇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年下来,父亲靠木匠收入就达上千元,加之勤劳的母亲通过盘田种地,家里的收入除供我们兄弟几个读书外,还有部分节余可以改善家庭生活。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童年是衣食无忧的。

但父亲时刻教导我们一定要勤俭节约、好学奋进,不吃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在实际体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后,我们兄弟4人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好学奋进的好习惯。在父母亲的时刻提醒下,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要想走出大山,有且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我们已深深地领悟到“学习的苦不叫苦,生活的苦才是真的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有目标,我的成绩一直很好,到读初一那年,我的综合成绩排名全班第一,之后一直保持到了中专毕业,被表彰为全省优秀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走上了工作岗位。

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归根结底要感谢我的父亲,这与“飞机木匠”父亲的“勤俭、奋进、好学”这个好家风的传承与教导是分不开的。如今,虽然父亲已离开我们二十几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妻儿,也通过自己的奋斗一直在州级部门工作。但是,每每想起父亲的教诲,我都会自豪地告诉儿子:“你爷爷是乡里人尊敬的‘飞机木匠’,也是‘勤俭、奋进、好学’家风的传承人,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这个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