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何丽) 今年以来,永平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从压实工作责任、抓实动态监测、推动产业兴旺、聚力群众增收、打造宜居环境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突出责任实,上下联动聚集合力。结对帮扶责任清,由5名县委常委和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分别担任7个乡(镇)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指导各乡(镇)把牢政治方向、抓好工作落实,创新工作思路、谋好工作出路。明确全体县处级领导挂钩45个出列村、2个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1个县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确保重点有突破、工作有特色、衔接有成效;挂联帮扶责任实,科学安排中央和省、州派驻的工作队队员工作,精心选派县级驻村(社区)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队员,实现全县75个村(社区)派驻全覆盖,强化督查,确保工作队队员按时在岗,五项职责落实到位。目前,共有中央和省、州、县92个单位16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第一书记71名、工作队队员94名)战斗在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一线。
突出数字准,动态监测精准帮扶。按照“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清零”的要求,农业农村、民政、残联、财政、卫健等部门之间加强联动,强化信息共享,持续完善线上网络、线下网格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常态化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推广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坚持“找政府”和“政府找”双向协同发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据悉,今年截至目前共接到“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群众救助申请789件,已办结789件,办结率100%。
突出产业旺,提质增效助力振兴。紧扣“绿色食品加工贸易集散地”发展定位,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链式发展。壮大一产,全面推广核桃“四链协同”、“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等经验做法,加快中药材、黄焖鸡、永平白鹅全产业链建设步伐,带动“五种五养”产业链式发展,打造一批永平“土特产”;发展二产,加快沪滇产业园(二期)等8个项目建设,推动核桃全产业链“三产融合”(一期)等项目投产达产。加快推进青羊厂铜矿等7个项目建设,做好羊街煤矿年产100万吨转型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做优三产,完成曲硐3A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等9个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曲硐4A级景区创建,启动博南古道博南山段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建设,抓紧滇西粮仓文旅园等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打造花桥村、普渡十字口、大坪坦村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突出口袋鼓,多管齐下促民增收。精准谋划推进产业帮扶项目,因地制宜支持农户发展产业,进一步深化利益联结,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今年该县新培育农业企业16户,全县农业企业累计达734户,双绑率达98%以上。积极对接省外、县外人社部门及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扎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今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1679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0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次);扶持创业220户,发放创业贷款4400万元。
突出环境美,宜居乡村引客来。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带)、提升村。严格按照省级评价标准,推进水泄乡狮子窝村、杉阳镇松坡村等4个示范村及209个提升村创建工作。制定印发《永平县“一河一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施意见》,将龙门乡大平坦村、博南镇花桥村等15个行政村作为永平县“一河一道”(银江河、博南古道)乡村振兴示范带进行重点打造,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带,逐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推进绿美永平建设。在整治提升中坚持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新建改建2153座、百户以上自然村公厕8座,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28个村,治理率达37.33%。完成绿美点位建设131个,建成使用博雅园、西翠园等14个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完成绿化美化村庄36.57万平方米,建成绿美校园30所、绿美河湖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