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09月04日

静静的开化寺

□ 白成丽

开化寺,静静地隐身于锦屏山公园中。

锦屏山公园,坐落在弥渡县城东面,是近年来政府开发的一座山地公园。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成荫,花开四季,清幽宁静。开化寺隐藏在公园的一隅,不显眼,不张扬,鲜为人知。

然而,这座小小的庙宇,却是一处不可忽视的福地。它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是史料记载大理州唯一的女娲崇拜庙宇,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大美源于心,大善源于德。

这座古老的寺庙,建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曾被拆毁,直到2003年,村民自发迁移至现址小团山仿原庙重建。2014年5月政府开发锦屏山、小团山等山地,寺庙也随之改扩建,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常在清晨的鸟鸣中,或是黄昏的夕阳下,少有行人的时候,来到锦屏山公园,走进开化寺。远远望去,一株绿色的大榕树绿荫匝地,周围绿树环绕,花草遍地。开化寺隐身其中,灰瓦白墙,朱红大门,山门上悬挂“开化寺”大匾,古朴典雅。

走进大门,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香火缭绕,花香弥漫,令人心宁气静。寺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依山而建,分为上下两台,以24级台阶相连。上台正殿为女娲殿(原称娲皇宫),女娲殿旁边是观音殿(原称济普阁),南北厢房为香客休息室、佛道教乐曲播放室和香纸代售部。女娲殿斗拱飞檐,朱红的门扇,彩绘的圆柱,气势非凡。大门上方有黑底烫金的大字“人类始祖”,旁边配有一副楹联:“开混沌之初盘古丰功滋九野;化黎民之昧女娲圣德炳千秋。”大殿正中,女娲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净土。殿内还有伏羲、神农等坐像,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整个大殿散发着一种神秘而祥和的氛围。

大殿前宽敞的天台,花木掩映,大理石雕花扶手尽显古朴之美。神佛庇佑之地,草木似乎也拥有了灵性。下台大院,松、竹、兰、梅、柏枝、桂花、紫薇等花草树木十分繁茂,清香四溢。两株约30米高的柏树分立石阶两侧,挺拔苍翠,如同两位守护神。

站在天台远眺,视野开阔,远处群山巍峨,整个弥城安宁俯卧眼下。微风拂面,清凉宜人,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心中充满了宁静和喜悦。

弥渡先民为何建开化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密。《佛教大词典》中解释:“开化,开蒙化恶也。”《无量寿经》上说:“入众言音,开化一切。”女娲既是人类创生之母,亦是人间婚姻的始祖,其开化之神德自不必说。在弥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神话:远古时期,弥渡坝子是一片浩瀚的汪洋,水患横生,故弥渡古称为“迷渡”。人们向女娲祈求救苦救难,女娲捡起补天烧炼五色石留下的一块残石,在汪洋上划了一横一竖,水流奔泻,不多时,水已流尽,地面露出,水患消除。为了纪念女娲的神德,先人修建开化寺,塑造女娲神像,供奉祭拜女娲天神。传说中,锁云桥是女娲除水患留下的泄水口,雌雄两河则是女娲划横竖留下的划痕。这些神迹留存至今,见证着女娲的伟大力量和慈悲之心。

开化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与红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抗战时期,开化寺曾作为军民的避难所,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曾住过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司机及维修汽车的技师,也曾住过中国远征军,打嵩山战役53军一部;1942年修弥渡南涧段铁路时,督办公署办事机构也曾驻扎在这里;1949年初,地下党在开化寺开过碰头会;同时,还住过整编后的三支队战士。所以,开化寺,是承载着光荣历史的红色基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