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09月11日

宝丰文韵

□ 钏国富

云龙县宝丰古镇是千年产盐的重镇,是盐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盐已经褪去曾经的耀眼光环,依靠产盐支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历史积淀下的宝丰古镇,风韵依旧。

宝丰古镇依山而建,背靠青山,前面是波澜不惊、幽幽潺潺的沘江。古镇街道因依山就势修建,顺河成街,依山为巷。徜徉古镇巷道,沧桑厚重的石板路曲径通幽,碧瓦粉墙的明清老房子鳞次栉比。民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庭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镇的一街一巷、一雕一刻都蕴含着深深的年代味道。时间的印迹触手可及,当年的繁华深深镌刻在被人们踩踏得光洁、抹去棱角的石板路上,镌刻在斑斑驳驳的数百年的古建筑上。

据记载,历史上的宝丰古镇盐业发达,经济活跃,商贾云集,车马盈门。尽管地处西南偏僻一隅,但盐马古道穿境而过,交通北上中原,南下缅甸。文化交流频繁,本地人士非常注重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明初开始商贾大户就从中原聘请教师,教授先进文化,明清以来私塾进一步发展,成立知州后,重视教育蔚然成风,开设学馆,创办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明清以来考取进士3名,举人、贡生多人,鸾翔凤集。云南教育的先驱、创办云南大学并任首任校长的董泽先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积极奋发,学业有成,报效祖国,为云南高等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

宝丰古镇学养深厚,山山水水都有文墨印迹,每一座山都有一个遥远的传说,每一座寺观都有一篇隽美的散文,每一座老井都有一个流传经年的故事。在宝丰古镇,古建筑、寺观庙宇、碑塔亭台,乃至山野崖壁都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诗词、楹联、匾额、绘画,抒情言志,蕴藉悠远,辞藻优美,笔力千钧。

宝丰古镇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近现代一直延续下来。民国时期先后创办了平民习艺所、师范讲习所、农业学校等,继承了宝丰古镇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宝丰古镇的文墨不断添笔翰染。

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宝丰古镇居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起居饮食、建筑构造、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礼仪文明与中原先进地区相差无异。宝丰古镇现存明清时期古民居较多,时间最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些古建筑完美保存了明清建筑特色,美轮美奂。

宝丰民居古朴典雅、飞阁流丹、雕梁绣户,秉承历史本色,尽显大唐风韵。民居的大门、窗户、柱子、房梁、屋檐多有精致雕刻,仙鹤瑞兽、梅花松柏,寓意深刻。山墙、院墙,布满字画,有山水画,有字词,充满艺术情调和历史韵味,一座院落就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民居艺术馆。大门外墙角栽植细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象征气节清高,体现风雅高洁的家教传统。

体现唐宋风骨的还有大门对联。宝丰古镇民居大门极为讲究,多数为木质门,古色古香,高雅朴质,大气端正。大门对联意境唯美,深邃入骨。有的对联没有文字,只有两幅绘画,一边是纸笔,一边是仙草;有的绘有梅花、仙草、竹子、寿桃,有的绘有金鱼、喜鹊等;有的手工描绘,有的木质雕刻。宝丰古镇大门装饰及大门对联让人遐思,让人感慨,久久沉浸在遥远的历史中。

宝丰古镇最经典的对联要数古镇牌坊对联了。这是一副用汉语标注,读白族音的对联,通晓汉语兼会讲白族话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真谛和韵味。上联:古斗堡孟奔甘火,岳粉粑粑斯给窍;下联:额美座汪那戈只,估火毕节呢安菲。汉语意:桥头边的那几家,油粉粑粑真好吃;街门灶房那角落,老房盐井也好看。对联对句精巧,联意隽永,妙趣横生,朗朗上口,既体现了宝丰古镇开采盐的历史,也描写了宝丰经典美食、人文与自然相辉映,脍炙人口。

驮盐的铃声已经远去,大雒马邮亭已经成为文物,沘江洗去历史的铅华,砥柱桥一如既往地长虹卧波,迎送宝丰古镇来来往往的人们。历史的痕迹落在街边小巷上,落在丹楹刻桷的古建筑上,也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唐风宋韵悠悠飘荡在宝丰古镇的青山碧水中,洒落在宝丰古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