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剑川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1+1+5”创优目标,打好“八大攻坚战”,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剑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93亿元,同比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78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6元,同比增长8%。
坚定逐“绿”前行步伐 厚植县域发展底色
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郁郁葱葱、四季常绿的行道树木;拆墙透绿、满目生机的办公场所;推窗见绿、玲珑有致的庭院小景……近年来,生活在国家园林县城——剑川县城的居民在不断提升和改善的居住环境中,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剑川县不断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抓好县城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县城生态环境、风貌品质进一步提升。到2023年末,剑川县园林县城建成区面积为3.71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1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143.76公顷,绿地率38.75%,绿化覆盖率41.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22平方米。结合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布局,完成编制“多规合一”暨城乡总体规划、剑川城镇空间体系规划及城市形象策划等,对城市绿地、公园绿地、园林景观和绿化树种等方面作了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突出山水城市特色,规划构建“一城望湖、二河穿城、群山包围、多区共生”的空间景观结构和“两线、一廊、多个系列空间”的城市绿化景观结构。同时,启动了《剑川县县城绿地现状调查报告及改造方案》《剑川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和《剑川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工作,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更加完善,绿地布局更趋合理。
剑川县作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始终对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总体工作思路之中,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切实做到用制度红线守住绿色底线、用制度红利保障绿色永续发展。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公众保护环境、低碳消费,逐步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关注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剑川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把补短板、防污染作为生态建设的落脚点,高位高效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举全县之力推进剑湖保护治理“七个专项行动”,系统抓实河(湖)长制工作,碧水保卫战成效明显,连续两年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100%;持续巩固蓝天保卫战,扬尘防控措施精准,连续三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历史遗留涉重环境风险问题得到有效管控,全县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不断健全,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1.57%,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提升。
目前,剑川县完成了23个口袋公园建设,成功创建32家“园林单位”和“园林小区”、140家“园林庭院”,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个、州级美丽乡村6个、县级美丽乡村10个,“沙溪复兴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剑湖被认定为大理州“美丽河湖”,金龙河被评定为2022年度云南省“绿美河湖”标杆典型。
加快产业体系构建 做强县域产业支撑
在剑川留香蔬菜产业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王大姐正在捡拾白菜叶子准备拿回去喂鸡。王大姐是金华镇龙营村的村民,去年把家中的土地流转给基地发展季差蔬菜,她自己也在基地做工。“公司给来做工的每家发了50只鸡,让大家把地里不要的菜叶子拿回去喂鸡,鸡下了蛋后又以每个1.5元的价格进行收购,等这批鸡下的蛋少了,公司又把鸡收购回去。仔细算算,地还是这块地,但收入却比以前多了几笔。”王大姐高兴地说。
剑川县依托县内多元的产业经营主体,围绕“产业发展、公司盈利、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共富目标,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建基地带农户”“专业合作社建基地带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带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示范带动、土地入股、资金入股、保底收购、技术服务、就近务工等多种方式,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企业发展、农户增收。
“综合考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我们在全县范围内规划构建剑湖、黑惠江流域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剑阳农业生物资源加工园区,西部两镇三乡特色产业发展带的‘两区一带’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区域布局,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带动、科技培训、科学种养等推动实现龙头企业在特色产业全覆盖。”剑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六华介绍。
立足县内农业特色,剑川县在将乳畜业定为“一县一业”着力推动的同时,明确马铃薯、中药材、季差蔬菜、特色水果、高品质芸豆、食用菌六大特色种植业。各乡镇立足地区优势和地域特点,大力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通过政策引导、组织推动、示范带动、科技助力,构建起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目前,全县建立在各类农业产业上的新型经营主体达586家,88个村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共带动6383户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发展产业,“双绑”率达到93.2%,多元产业让农户受益更广、实惠更足。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激发县域发展动能
“沙溪古镇给我的感觉就是质朴静谧,前几年来沙溪,在寺登街住了半个月,这次又来度年假。沙溪古镇的宁静没有变,更给我了一种舒适、方便的体验。这一次,我还想到周边的村子也走一走。”四川游客李晓说,这是他时隔3年再次来到沙溪。
剑川县充分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的地域特色,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工作,着力打造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城市。
剑川县依托老君山、剑川古城、沙溪古镇、剑湖等优质资源,主动对接市场招大引强,有效激发景区活力。不断优化乡村旅游规划布局,构建起以A级旅游景区辐射带动周边村落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格局。抓实以沙溪古镇为试点的酒店与民宿规范化发展工作,推动全县酒店与民宿规范化、集聚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不断补齐提升文旅产业发展基础,依托资源特色做好“旅游+”文章,推出“非遗+”“研学+”“疗养+”“乡村振兴+”“红色+”等线路,积极打响访古寻迹历史文化体验、黑陶木雕非遗体验、剑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等研学品牌,将剑川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研学旅游目的地。
同时,剑川县以活化利用为抓手,实现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开展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文化遗产公益属性,惠及大众。加快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剑川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传统博物馆群基础上,加快甲马馆、芳华馆、美术馆、兴艺木雕博物馆、黑陶博物馆等陈列布展,打造剑川博物馆文化名片。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生态振兴为支撑,大力传承发展和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做强做大乡村文化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与此同时,剑川县全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县城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剑川数字古城建设,建立剑川古城数字化展示平台,完成古城整体三维实景建模;完成76处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工作;完成新建城北农贸市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主题街区智慧路灯系统项目、县城智慧旅游建设,实现5G网络信号全覆盖;完成剑川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编制等项目;新建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新建12个智慧化停车场;完成智慧厕所改造,建成智慧公厕5座、A级公厕4座,全部录入“一部手机游云南”系统。通过智慧化建设,有效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便捷化,群众生活品质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剑川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91.16万人次,同比增长12.44%。
数字解读
2024上半年
剑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93亿元,同比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1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78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6元,同比增长8%
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91.16万人次,同比增长12.44%
目前,剑川县完成了23个口袋公园建设,成功创建32家园林单位和小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个、州级美丽乡村6个、县级美丽乡村10个
监制:黑毅鹤 吴江
策划:施贵兴 张杨
统筹:张婧怡
版式:何俊倬
记者:赵子忠 杨一薇
朱蕾 杨钰洁
图片:杨继培 苏金泉
傅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