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10月10日

“三心”赋能 推进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中,社会救助工作作为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基础保障制度,是集中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民心事业,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广大社会救助工作者应准确把握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抓在手上、记在心上,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庄严承诺贯穿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始终。

怀揣“民需我为”的赤子初心,践行改善民生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确保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是党和政府矢志不渝的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救助保民生、兜底线的职责始终如一。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应紧跟新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工作的改革指向,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落实主动发现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和急难临时救助工作力度,实现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切实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将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兑现改善民生承诺的落脚点,确保救助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让人民至上的声音在“民需我为”的救助实践中回响。

淬炼“民困我解”的律己真心,切实筑牢“温暖屏障”。口惠实至,方显改革成色,民瘼得解,才见改革真章。社会救助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人民的良心工作和社会主义的脊梁,同百姓对账,受人民检验,关乎政府形象与民心向背。立足新发展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应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同贯彻落实党纪学习教育、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结合起来,既要时刻保持无私奉献的“公心”,落实政策不偏不倚,实实在在做到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又要具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共情思维,勇于突破既有体制机制束缚,用好用活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确保每一分钱、每一分力都用在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上,推动每一件“救助小事”成就“民生大事”,以真抓实干赢得百姓口碑,为困难群体筑牢“温暖屏障”,让党群连心、悲欢相通成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鲜明底色。

涵养“民呼我应”的惠民暖心,不负百姓殷切期盼。社会救助工作守护着民生保障的根本底线,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改革力度、政策温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针对日益多样化的救助需求,广大党员干部应将“民声”作为第一信号,锚定社会救助工作在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紧盯新发展阶段的多元化、个性化保障需求,从困难群众的关心事、烦心事、忧心事着手,急民所急、解民所困,将“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出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解决困难群众的关心事、烦心事、忧心事。同时,要强化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积极探索“物质+服务”温情救助模式,将物资、资金帮扶与心理支持、探访照料相结合,构建精准、高效、温情、智慧的社会救助工作服务体系,让每一项救助举措都符合民意,每一项政策出台都贴近民生,做到有呼必应、有困必解,确保每一项社会救助政策顺应民心、温暖人心。

(作者单位:云龙县民政局)

□ 杨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