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10月14日

第一章 如苦竹般生长的少年

桂科,你要听爹的,你正在长身体,身子又单薄,扛东西不能超过体重,不然会落下病根的。

——李奎甲

1957年,李桂科出生在云南省洱源县三营镇孟伏营村。

他出生七天,母亲李春花就去世了,谁也说不清死于什么病。李桂科未及看清母亲的模样,便被送给姨妈做抚子。提及此事,李桂科并未责怪生父杨茂清。他说,当时那种情况,他有什么办法呢?丧妻弃子的杨茂清远走他乡,到昆明403工厂当工人。杨茂清其实是个重感情的人,在昆明上工的日子,他心里仍然惦念着亡妻,更思念着留在老家的儿子。七八年后,仍是单身的杨茂清回到孟伏营,想把李桂科带到昆明。

养母李润秀和养父李奎甲也是生性良善。他们对李桂科说:“你去昆明也行,留在我们身边也行,都随你。”

杨家把整个家族的长辈召集起来,动员李桂科回到生父那里。大人们轮番上阵劝说,刚刚上学的李桂科就是不干。他对突然冒出的生父感到猝不及防,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一直觉得养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那么呵护他,就像母鸡般展开双翼护住自己的鸡雏。

杨家长辈说:“桂科,去昆明吧,那是省城,你爹就在那里,以后你就在省城上学,将来考个大学。就像你的名字一样,桂科,就是折桂登科,考上进士啊!”

年幼的李桂科并不知道省城与孟伏营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个更大的村庄?长辈们把杨茂清的照片拿给李桂科看:“这就是你的父亲,穿着工装,长得那么俊!”

李桂科并不以为然:“他是他,我是我,与我不相干。我爹是李奎甲,不是杨茂清!我不去昆明。”说完便转身跑向孟伏营的旷野。

孟伏营,比“三营”得名更早,传说这里曾是诸葛亮擒孟获之地。

据《滇云纪略》记载:“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妥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孟伏营离佛光寨不远,诸葛亮在此扎营攻打佛光寨也有可能。历史遗迹早已不存,只留下史料中的只鳞片羽。而天主教堂,至今仍伫立在李桂科老家对面的田野里,经过翻修粉刷后更加醒目。这个教堂是1906年法国传教士毕由天建的,后来成了孟伏营小学的校址,李桂科在这里读过书,也教过书。

至于“三营”地名的由来,根据《洱源县志》记载,与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有关:“元世祖入大理,以此为吐蕃襟喉,留军三百户镇之,因名。”可知,孟伏营地名比“三营”更为久远。1958年,剑川大县成立,三营是县治所在地。后剑川大县撤并,三营划归洱源。坦荡如砥的三营坝子,是洱源县最大的平地。

在三营坝子里,李桂科像风一般成长。读过小学,就考上洱源一中的初中班,接着在洱源一中上高中。养父母疼爱他,比三个亲生子女更甚。然而,那毕竟是物资匮乏的年代,李桂科仍然要自筹学费。他的养父李奎甲是个能干人,篾匠、木匠、泥水匠都会,也懂得些中草药,会几剂治病的单方,种田更是一把好手。他虽不会写字,但三国、水浒都会看,也会摆古。

闲暇时光,李奎甲便在村头的大槐树下,给孩子们摆古,在聆听的孩童中,自然也有李桂科。养父就是李桂科的启蒙老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古本,在李奎甲绘声绘色的讲述中,那些故事情节、那些人物命运使小小的李桂科浮想联翩。听养父摆古不过瘾,他还想自己阅读更多的书籍,这也培养了李桂科读书的兴趣。

1972年,李桂科考上洱源一中初中部,算是三营公社的优等生。有些成绩一般的同学上了三营小学附中,有些小学读完便回家种地。20世纪70年代,读书真是不易。且不说极“左”路线的干扰,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缴几块钱的学费和生活费都难。怎么办?只有自己挣钱供学。李桂科从小便跟着养父李奎甲上山砍竹子,扛回家里编小花篮,再拿到洱源街上卖。李桂科便靠“篾匠”的手艺挣钱读书。那个时候李桂科一天可以编十只小花篮,价低的五角钱,价高的一块钱,平均八角。洱源一中的伙食费一月九元,学费三元七角一学期。李桂科编小花篮卖得的钱,供书绰绰有余,还可以贴补家用。篾匠,是李桂科读书之外的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