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10月16日

非遗拾趣

□ 熊骥

十月的天空,就像一个善变的小孩,早上还晴空万里,中午立马换了一副嘴脸。10月5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巍山县作家看非遗文学采风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县作协组织的集体采风活动,所以心里充满了期待,头一天就做好了各种准备。

虽然当天的天空的颜色是灰的,但扎染的世界却是蔚蓝的。下午一点多,我们来到此行的第一站——三彝扎染厂。一进门,我的心就被这蓝色的世界给融化了,特别是原生态植物染料和各种工艺,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平常的植物,到这里后都能摇身一变,渲染出属于自己的独有色彩。比如:老家大山上随处可见的麻栗壳,到这里后就成了灰色的主染料;在河边无人问津的水马桑,浸染出的是我们彝族人最钟爱的黑色系;被人们公认为害草的紫茎泽兰,在这里也变成了绿色的优质染料;可以入药的板蓝根,则是蓝色的主原料。当然,我最喜爱的还是苏木,因为它染出的是我从小最爱的粉红色。

非遗的传承就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也连接着我们的生活和心情。离开扎染厂,我们一行人坐上开往庙街的中巴车,车窗外金黄色的稻田和远处的山峦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秋天的故事。来到尚恩制陶厂,看着瘫软在地的泥巴在工匠师傅手中慢慢变成水瓶、花盆、瓦猫等各种形状的作品时,我的内心竟生出一种莫名的敬佩。陶厂的葛尚恩师傅是一位残疾人,虽然行动很不方便,但他身残志坚,思路非常清晰,听说还获得过许多省上的奖项。成品区琳琅满目的作品背后,一定埋藏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智慧。

正当我还在懊恼行程太紧,没能亲手做一个可爱的小熊土陶的时候,车子已经到达了下一个目的地——大仓镇小三家村委会闭家大村。这里有一个微型的东山彝族文化展示中心,是彝族打歌非遗传承人闭学军老师自己创建的,中间是一块宽阔的打歌场,可同时容纳上百人一起打歌。北边是东山彝族打歌传习所,一楼进门右手边是东山彝族的火炕床,左边是他收集的芦笙、羊皮挂、马鞍等老物件。西边是彝族服饰展厅,里面有许多精美的彝族服饰,是当地彝族妇女一针一线刺绣出来的,让人爱不释手。东边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里面是生活区,可为游客提供简单的家常菜和住宿,闭老师一家人都非常的热情和亲和,不仅为我们表演了东山彝族打歌,还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了各种彝族文化知识和传统习俗。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请她们给你穿上漂亮的彝族服装,到村中的大树下和田间地头拍照打卡。

当问及闭学军老师学习打歌的经历时,他幽默地告诉我们,彝族人生下来就会打歌,这是彝家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听到这里,作为一名彝族人我不禁会心一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秋收冬藏,岁序更替,有些东西会随之流逝,但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好东西和积累了上千年的智慧不会消亡。就像这彝族打歌,只要彝人还在,它的歌声和快乐就会一直回荡在高山之巅,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