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林娜·桑托斯-博尔哈(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水大部分都是海洋,只有2%的淡水。而这一点点淡水只有0.1%是以湖水的方式存在,其他部分可能都是以冰川和冰山的形式存在。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关注湖泊流域。 来到洱海参访时我发现,科学家、农业专家、农民、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如此密切,各位外宾和各位参会人员都能够实地探访洱海的合作模式,它是非常先进的。洱海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共享的,不仅在中国共享,也非常值得在全球共享。我亲眼所见和从其他科学家口中知道,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了洱海的水质。希望洱海能够成为大家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让国际社会能够分享它的经验。
钟明川(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事实上,苍山洱海是一体的。强烈隆升的苍山和相对沉降的大理盆地构成了一个山水相依、紧密相连的苍山洱海生态系统。大气的水、植被的水和洱海的水形成了一个苍山洱海水循环系统。苍山生态系统是苍洱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洱海的水源地。 除了提供水量,苍山还要保证水质。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苍山,制定一系列的苍洱保护措施。一是要在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工作当中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然后用一系列的科学数据来支撑这项工作;二是要通过研究和科学监测,揭示苍山生态系统的价值以及发挥的功能;三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让苍山洱海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价值。
苟晓芳(香港未来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西南总部执行总裁): 针对大理的农业生态与产业优化,我们提出了“与大理双向并举”,力求在瓶颈节点上实现智能精准突破。 什么是精准突破?就是通过我们的科技,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赋能田间管理、监测、喷洒、治理、碳平衡全过程,提升零星地块的高效治理和农业污染精细化迭代。也就是通过发挥无人机精细化作业的便携、容易操作、适应性强等优势,一方面提升山地小农业零星地块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转化传统农业污染与生态保护治理的矛盾,通过智能化建设,实现不下田也能种好地的美好愿景,同时兼顾区域的碳平衡和碳管理。我们希望,全力推动科技赋能农业、赋能洱海生态。
孔海南(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主任): 海菜花是洱海水质的生物方向标和试金石,因为海菜花只能在III类水质以上的水中生存,水清则花盛,水污则花灭。1984年,海菜花被列入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为了让海菜花在洱海重现,大理州党委、政府以及各族人民奋斗了20年,作出了极大的牺牲。2016年以后,海菜花逐渐大面积恢复,成片地开放在湖岸及湖区,为洱海增添了动人景致。 海菜花还是洱海流域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2015年以后,我们在洱源县松曲村农田里试种海菜花成功。海菜花两周摘一次,旺季10天摘一次,亩产量可以达到3000斤左右,产量非常大。至于价格,在松曲村卖5元一斤,本地其他市场卖8元一斤,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能卖到每斤40元左右,算下来,每亩的利润可以到8000元,收入可观,能够使老百姓致富。
李智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理传》作者): 在洱海保护治理的伟大进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没有缺位。他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咏诵洱海的秀美风光、弘扬洱海的文化内涵、记录洱海的历史变迁、讲述洱海的温情故事、展现洱海的生态魅力、歌咏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成果,助推了大理的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更好地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推动洱海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与文学艺术家的合作,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关于洱海保护的作品;需要加大对洱海保护主题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感受到洱海保护的重要性;需要积极推动文学艺术与洱海保护教育相结合,将洱海保护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文学艺术教育中。
吴乾韬(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代表): 去年4月,我来到了洱海畔,目前已经驻扎350多天。这段时间里,我开展了鲜食玉米产业的相关研究工作,担任了绿色产品与高值产业课题小组的组长。 我们小组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的绿色高值农业发展路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高值和绿色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团队在明确小农户收益需求的基础上,对绿色高值协同鲜食玉米产销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一是以农户为主体,直接将鲜食玉米销往外省,简化了中间环节;二是与本地的餐饮店进行合作直销,缩短从地头到餐桌的距离。我们相信,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推广本地直售模式等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小农户的经济收益,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洱海生态保护。
2024洱海论坛平行分论坛现场。
2024洱海论坛主论坛现场。
10月19日,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开幕。本届论坛以“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为主题,进一步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议题,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
此次论坛设有主论坛和“推动洱海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持续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打造农业绿色产业链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全景传播”“共向未来·中外企业家对话——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4个平行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议题、深入交流,分享观点、汇聚智慧,共话“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
文:施贵兴 杨一薇 高正达 谢凡
图:赵子忠
版式:杨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