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宏毅
说起白族“三道茶”,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并且喝过,可您知道吗?在风光秀美的宾川鸡足山,禅茶“三道茶”不仅历史悠久,还包含着很深的寓意和哲理。
崇祯年间,著名旅行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在鸡足山游览考察,前后居住近六个月,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录了鸡足山“一淡、二咸、三甜”的禅茶“三道茶”。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月十五,鸡足山高僧弘辨,在悉檀寺就用鸡足山禅茶“三道茶”款待他。在优雅舒缓的白族古洞经乐曲声中,桔皮小灯“或挂树间,或浮水面,皆有荧荧明星意,惟走马纸灯,则闇而不章也。”在鸡足山禅茶“三道茶”特有的香气香味中,名士高僧,谈笑风生。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弘辨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楼下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去卓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本堂诸静侣环坐满室,而外客与十方诸僧不与焉。余因忆昔年三里龙灯,一静一闹;粤西、滇南,方之异也;梵宇官衙,寓之异也,惟佳节与旅魂无异!为黯然而起,则殿角明蟾,忽破云露魄矣。”(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1046页)。
鸡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佛子寺僧的深情厚意,令徐霞客如同品尝鸡足山禅茶“三道茶”一样刻骨铭心,回味深长。
鸡足山禅茶“三道茶”第一道是“清茶”,以绿茶精心焙炒至淡黄清香,趁热加入沸腾的清水而成;第二道是“盐茶(咸茶)”,采摘鸡足山山野苦里巴晾干,微火与食盐一起焙炒后,加入沸腾的清水而成;第三道是“蜜茶”,用鸡足山山箐泡核桃切成薄片,加入鸡足山野生蜂蜜和米花,加入温水慢慢调匀而成。“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是大理州旅游的一道亮丽的名片,已被世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而鸡足山禅茶“三道茶”,则藏于深闺,知之不多。如果说白族“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能使客人对人生产生浮想联翩的话,那么鸡足山禅茶“三道茶”则给人一种佛理的启迪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清即淡、盐即咸、蜜即甜,“一淡、二咸、三甜”,实际上是修道者或禅静之士对人生追求的三种境界。
“一淡”,是清去灵台方寸的尘俗污浊,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淡”字,概括出人生追求必备的超然态度与壮士断腕的决心。要做到淡泊名利,追求自身价值,追求内心和谐,追求自由理想,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尤其不容易;“二咸”,是体会人生的艰辛及碰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咸”字,概括出人生追求漫长征途中的坎坷与坚韧不拔的执着。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三甜”,则指经过超强的磨炼与努力,最后终于得到幸福或者大彻大悟后的成功喜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个“甜”字,概括出人生追求结果的巨大惊喜与苦尽甘来的甜蜜感受。经过千难困苦、千锤百炼,终于豁然领悟、融会贯通、水到渠成、拈花一笑、顿悟成佛。(陈椽《论茶与文化》)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既是对茶道的感受,也是对人道、佛道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