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11月04日

爱如长风李桂科

李桂科看着养父佝偻着的腰,正值壮年却早白的须发,不禁潸然泪下。

回到家后,李奎甲开始教李桂科编花篮。那个时候,背篮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赶街要背,放牛要背,出门做活也要背,甚至背娃娃也用竹篮,如同现在随身携带的背包。李桂科心灵手巧,养父教他的活计一学就会。当然,篾刀会不小心削到手背,篾片会在不经意间戳破手心。几个时辰坐下来干活,常常腰酸背痛,头昏眼花。但看着眼前的竹竿变成篾片,细密的篾条成为经纬交织的花篮,李桂科的成就感陡增。

父子俩把花篮背到洱源街上卖掉后,李奎甲将皱皱巴巴的票子塞给儿子:“桂科,去上学吧!我知道你想上学!”

李桂科说:“爹,咱们不是说好了吗?我不去读书,我下地挣工分,还可以编花篮弥补家用,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傻小子,你在家干活,顶多是个男劳力,就像爹半生就在孟伏营这块地上春种秋收,过着一眼望得到头的日子。你去读书,才能有前途,哪怕回来种地,都是个新型农民。你的学杂费你就自己挣。爹教你做篾匠,还教你做木匠。俗话说,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再说了,你要考上中学不去读,我们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妈!”

在泪眼滂沱中,李桂科不时回头望,父亲那瘦削的身板在旷野中越来越远,终至看不见。

周末回家,李桂科便跟着父亲学做各种手艺,篾匠、木匠、泥水匠,养猪、养鸡、养牛,凡是农村需要的,他都得学会。李桂科掌握了乡间的生存之道。很多年后,他结婚的家具也是自己打的。后来,他带领山石屏麻风疗养院的康复者及其子女发展生产,这段早期的农村劳动使他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在山石屏,麻风病患者用的劳动工具和日常用品都靠自己残缺的双手制造。面对周边村民的歧视与远离,他们选择了勇敢而艰难地活着。

进入中学后,李桂科很快崭露头角。他小学时就是班长,到了初中后,也是班长兼学习委员。初中毕业后,李桂科顺利考上高中,仍在洱源一中就读,排序为高30班。

到学校报到时,校长王克明对李桂科说:“班主任李聚同的家人生病,他忙不过来。这样吧,同学报到就找你,你把30班管起来。”

于是李桂科团支部书记、班长“双肩挑”,整个班的大事小情,都归他管。管理高中班级,并不简单。高中生大都处于青春期,有些年龄还偏大,同学之间经常吵闹是常事。男生动不动拳脚相向,女生动不动就哭哭啼啼。逃学、旷课、睡懒觉、辍学,这些都是家常便饭。面对各种情况,李桂科总带着谦和的微笑,春风化雨地解决问题。说来也怪,男生也好,女生也罢,只要看到李桂科脸上那道浅浅的笑,闹得多凶的同学,也会平静下来。面对有些睡懒觉的男同学,他会回到宿舍把他们拎爬起。面对那些逃学、辍学的,他会找到他们,和他们聊聊高中生活的难得,聊聊父母的不易,聊聊青春岁月的奋起。同学们的裤子破了,他到街上买了针线,把同学的裤子缝补好。同学生病了,他把他们带到医务室。他是严肃的班干部,同时又是个和颜悦色、体贴入微的大哥,同学们对他都信任有加。

那时候,李桂科常将著名作家柳青的那句话挂在嘴边:“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说起这些,李桂科眼里常含着泪水,他时时会想起养父养母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