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a5967-5e03-446e-9f62-8c992cae245ccopy.jpg)
□ 李诗悦
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大理洱海的保护治理和区域转型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回顾洱海保护十年奋斗历程,大理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开展一系列活动,做出一系列部署,为绿美洱海筑起生态屏障。2024年10月19日,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在“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上表示:十年来,我们坚持系统施策,实现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的有力转变。
坚持科技赋能,做到科学治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理州通过科技赋能,做到科学治湖、精准防治。“科学治湖”作为州委、州政府在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贯穿到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的全过程。为深入推进科学治湖,大理州编制印发了《洱海保护治理科学技术研究规划(2020—2025年)》,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力量,构建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机制。同时,为解决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团队为核心的带领下,在大理古生村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科技小院”,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同向同行的治理新模式。除此之外,数字洱海也为科学治湖提供科技支撑。截至2024年3月,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搭建了覆盖洱海流域的374个自动监测站点、148个视频监控站点,对洱海生态情况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实时监测。在大理洱海流域“初雨防控雨前清污大会战”中,防控监管平台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期雨水冲击性污染负荷防控攻坚战是洱海保水质的关键性首战,针对雨前清污、雨中应急、雨后整改的不同阶段,分别建立了验收管理系统、应急调度系统、巡查系统,让防控调度更精准、处置更高效。
坚持党的领导,做到系统治湖。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大理州委、州政府积极贯彻生态环境部要求和省委、省政府“三治一改善”的治湖部署,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主要领导担任洱海的州级河长,组建州和流域2县(市)一线指挥部,向流域18个乡镇(街道)派驻一线工作队,举全州之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在2024年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和生态保护创优提质工作推进会上指出要通过全力“治污水”、改善入湖水质,全力“治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污染负荷,全力“治垃圾”、提升人居环境,全力“改善水生态”、抓好内源治理,推动洱海水质持续稳定向好。大理州全州上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系列三年提升行动。通过实施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三线划定”,协同推进“四治一网”“六大工程”“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等行动,实现洱海水质持续3年考核评价为“优”,湖体透明度从2021年的1.79米提升到2.29米,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的明显改善。在洱海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20座、污水收集管网5743公里、化粪池14.9万个,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
坚持法律保障,做到依法治湖。坚持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贯穿于洱海环境保护治理全过程。立法是法治的基础,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大理州不断完善洱海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共制定14个地方性法规,如《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制定《洱海保护治理规划》与《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其中,《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从1988年制定以来至今一共经过5次修订,2022年4月,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第5次修改工作,与2019版条例相比,这次修订后的条例呈现出“新”“实”“严”“细”等鲜明特点。其中,立法定位、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不断提高了洱海保护治理法治水平。新修订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科学明确了洱海的“两线三区”,即洱海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范围以及管控要求,为新时代洱海保护治理提供法宝。
坚持“生态+”理念,做到全民治湖。大理洱海凭借着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奔赴于此,它不仅是“风花雪月”的主角,更是无数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大理州坚持做好“生态+”文章,建设生态宜居、人民满意的美丽幸福城市。大理州政府将“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理念融入大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据统计,2023年1月—11月,大理州共接待游客8753万人次、同比增长6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72%。党员干部坚持“生态+责任”,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履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作考核之中、职责范围之内。大理州各族人民群众坚持“生态+生活”,让“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每月的第一个周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增强群众保护洱海的“主人翁”意识。抓实全民共护洱海宣传宣讲、科普教育,例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在州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动《条例》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营造“学条例、讲条例、守条例、用条例”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保护洱海的意识与责任感。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理州将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做到全州各族人民与苍山、洱海同呼吸、共命运。大理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为守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