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静龙
日前,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小学生营养餐为何浪费惊人》的文章,其中提到“每年浪费总量约7780吨,折合经济损失1.6亿元”,相当于约28万公顷耕地所产食物,数据“触目惊心”。文章对营养餐“营养流失”进行了相关分析——“不爱吃”更“不好吃”,“要求多,教得少”等。
曾经在山村小学任教的笔者对此也深有感触。鸡蛋、牛奶、面包剩下大半,随意扔弃,饭菜只捡合口味的吃,吃不完、不爱吃、不好吃的随意抛撒……学校周边或者沿途的小卖店生意火爆,各种杂食零食、重味食物、垃圾食品反而成为孩子们频频光顾的对象。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不是单方面即可完成的重大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笔者认为,相关部门既要在营养餐上多作研究,多想方法,做到人性化采购,配餐,供餐,而作为教育工作的共同参与者,更应该在“食育”教育上做功课。
家庭要让学生知晓“五谷”,认识食物,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观、金钱观,要让学生适当参加田间劳动,体验种植的辛苦,感恩食物,珍惜粮食;学校要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食德和食育培养,多从科学层面、多种方式深入引导,让学生不浪费、不偏食、不厌食,达到膳食平衡,养成良好习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周边及上学沿线的餐饮店、超市、小卖店等经营食品的场所,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食物,要在监管、督查、整治上加大力度,从而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