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0月1日电(记者 姜雪城)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邵刚镇农民李怀仁,从1970年起将自家每年的生产收支情况逐一登记,形成了一本厚厚的账册。记者翻阅账册,比对一项项数据,改革开放后这个农民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跃然纸上。
今年68岁的李怀仁,1964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0年底,他记下了第一笔收支账:全年累计挣到469个工分,折合人民币309.54元;集体分小麦、水稻、胡麻及其他合计269.85元,扣除上年欠账,倒欠队里67.94元。
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加上“十年动乱”,农事荒废。
“那个年代社员们干活从早混到晚,大片集体农田里的杂草长得比庄稼还高,粮食产量很低。‘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我家三个劳动力干一年活,几乎年年倒欠队里不少钱,人均分到的口粮只有150公斤,生活十分穷困。”李怀仁回忆说。
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1982年宁夏农村全面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李怀仁承包了21.3亩土地。全家人精心耕种责任田,当年账册上的数据就发生了惊人变化:产粮1万公斤,人均1250公斤;家庭生产经营总收入4329.91元,扣除各类598.93元的生产成本,人均收入466.37元。当年,他家一举告别了吃不饱肚子的日子。
“土地承包禾苗壮,户户增产有余粮……”这是李怀仁留在账册扉页上的诸多感言中的一句。此后,一家人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养猪羊、喂鸡鸭,积极发展副业,收入逐年增加,生活不断改善。
2001年,李怀仁全家人均收入达到了2350元,比1978年增加21倍。这一年,他与几个儿子已经拥有了5辆农用车,家里部分旧土房也换成了新砖房。
“中央废除农业税,农民种田补贴钱……”2005年末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多予、少取、放活”,惠农政策一项接一项得以落实。老李全家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人均收入以600元以上的增量连年跃升,2007年达到了4895元。
“头顶还是那片蓝天,脚下还是那块土地,农民的生活却一年一个样。”和记者一道翻阅完账册,李怀仁感慨万分,说:“包产到户使农民拥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我家耕种责任田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国家号召农民发展商品经济,我家的经济一天比一天宽裕;如今种田非但不收税,国家还给补贴。我家过上宽裕型小康生活,为时一定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