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视觉

松桂“菜刀王”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1/09 10:01


2019年11月16日,在40年不变的工棚里,李兆伟和儿子李林军在为新打制的菜刀做最后一道工序——打磨,平时负责做家务活的妻子洪会珍也来帮忙做菜刀把。



李兆伟一家的“燕剪柳”菜刀。称手、轻巧,切丝、开片好是“燕剪柳”菜刀最大的特点。



2015年12月18日,附近群众来李兆伟的工棚购买菜刀。李兆伟的“燕剪柳”菜刀在当地远近闻名,很多群众会上门购买。



2019年11月16日,李兆伟在菜刀制作过程中向儿子传授工艺要点。把菜刀制作工艺全部传授给儿子,而儿子李林军也学得很认真,这是李兆伟最开心的事。



2019年11月16日,李兆伟的儿子李林军在红彤彤的炉膛前给新打制的菜刀回炉淬火。李林军已初步掌握了“燕剪柳”菜刀的全部制作工艺。



李兆伟在打制菜刀,为菜刀造型。李兆伟的菜刀制作也利用少量简单的现代工具,更多的是手工打制。



李兆伟和妻子在旧铁器中挑选菜刀打制原材料。选料是菜刀打制中的第一道工序,在成堆的旧铁中选上几块好料全凭着多年的经验积累。


□ 林 海  段 涛  文/图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阵阵有节奏的铁器敲击声在松桂乡“铁业社”回响。1959年建立的“铁业社”位于鹤庆县松桂镇老街最南瑞,是一座土木结构的旧式小院,还有三位师傅仍然在这里进行生产,一进门的第一间工棚就是“菜刀王”李兆伟的工棚。

说起松桂的“菜刀王”李兆伟,还得从他的父亲李延昌讲起。李延昌生于1936年,鹤庆县草海镇柳绿河村人。当时,村中有一位世家传习以打铁为生的李凤呜老师傅,到李凤呜这一代因家里儿子都不愿意学习祖上传下来的打铁技术,眼看这一世习手艺就要失传,他看到村中的李延昌无事可做,为人又真诚、谦和,就有意将这门打铁技术传给李延昌。从此师徒二人就以打铁为生,在鹤庆的辛屯、金墩、黄坪、朵美一带走村串巷,替当地群众打制铁木农具。松桂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来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马掌马钉和锄头、钉耙、镰刀、菜刀等铁木农具需求量大,李延昌和李凤呜两师徒来到松桂古镇,发现在松桂打制铁木农具生意非常好,于是师徒二人就在松桂租了房,长期在松桂从事打铁营生。1959年,政府实施手工业联社,手艺人全部集中开办联合社,李延昌和李凤呜被当时的松桂乡联合进了乡办“铁业社”,李延昌被选为了社长,一干就是几十年。

出生于1966年的李兆伟18岁初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进了“松桂镇铁业社”跟随父亲做学徒,李兆伟好学、好问,能吃苦,做事认真努力,得到了前辈们的器重,师傅们对他格外看好,也尽心教授。几年下来,李兆伟就得到了“铁业社”老一辈手艺人的真传,也接了父亲的班,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有了一门手艺在身,日子虽然辛苦些,生活过得也算安稳、自在,结婚、生子,平凡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而在平凡的日子里,李兆伟对菜刀打制特别感兴趣,就对传统的菜刀生产工艺进行了一些改进,这一改进不知不觉中让他的菜刀特别好卖,这又引起了李兆伟的更大兴趣。他深入市场,了解行情,认真分析顾客反馈的意见,在传统菜刀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进创新,从选料、造型上入手,在锻打、淬火工艺上下功夫,经过不断的琢磨,终于探索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菜刀打制工艺,被他自誉为“燕剪柳”菜刀,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一个品牌。由于“燕剪柳”菜刀重量轻、造型美、经久耐用,深受附近群众喜爱。

随着社会发展,镰刀、斧头、梨头、砍柴刀、锄头等传统铁农具需求量急剧减少,李兆伟所从事的这一行业受到冲击,市场萎缩,产品滞销,“铁业社”热闹的厂房一下子冷清了许多,行业处境面临巨大困难,同行们纷纷关门停业改做它行,另谋生路。面对如此困局,李兆伟选择了坚守,他说他离不开自己熟悉的这个行当,觉得只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凭自己在铁器制作方面的一身硬功夫,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于是,李兆伟举家迁到了松桂,专注于传统松桂菜刀的制作,儿子也跟随父亲在松桂厂子里进行生产制作。家和万事兴,得到妻子、儿子的支持,全家人一起努力,一年能生产2000多把菜刀,妻子在丽江古城开起了菜刀专营店,女儿在昆明开设了微店。

执着和努力让李兆伟一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事业,也造就了一个品牌的诞生。他们制作的菜刀现已经成功注册了“燕剪柳”商标,也迎来了新的商机,近年来他们的燕剪柳菜刀销路一直看好,供不应求,菜刀远销昆明、大理、丽江、保山、香格里拉等地,深受用户的喜爱,被当地人们赞誉为“菜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