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近读《赶马调》随感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5/27 09:11

□ 杨 聪

最近,好友张锡禄先生寄来他与李莼先生搜集整理的宾川汉族民间长诗《赶马调》,读后,受益匪浅。

此书早在1987年就出版。那时,我因工作繁忙,同时认为该书是文学作品,为此关注不够。如今,我作为退休的经济学教学研究者,阅读2019年重版的《赶马调》,从经济学的角度受到很多启发。

其一,长诗中记载了许多赶马人的生活,是民生的组成部分。狭义的民生是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赶马调》中有“劳者歌其事,食者歌其食”的佳句,是对赶马人生活的一种描述。劳者同是食者!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满足生活需要。劳动者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经济成果的享受者。该书的《大赶马》中十四赶马苦中唱道:“在家不知出门苦,出门切莫走夷方。夷方路上出门汉,都是各地穷老干。”他们一路“不敢吃来不敢花,挣得银圆藏回家。打算一来还清债,二买寿板孝双亲。三来翻盖茅草屋,四给妻儿添衣裳。”其结果是“谁知债主心狠狼”“几年好梦一脚蹬”。在云南,由其地形决定,山高谷深,江河阻隔,自古以来交通极其不便。作为长途运输的赶马人,除了辛苦外,还有许多风险。他们成为赶马人都是生活所迫,或因负债,或因家穷而走“夷方”。包括马锅头,多数也是受雇于人。《赶马调》中的许多记述,让我们深入了解赶马人的生活有许多帮助。

其二,马帮的历史地位和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在长诗中有许多体现。由云南的横断山系决定,行路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不但山高,还有许多江河阻隔。在近代,中原已普遍使用车辆运输的时候,这里的大宗物品长途运输主要依靠马帮。为此,滋生了一批职业赶马人。1986年10月出版的拙著《大理经济发展史稿》(云南民族出版社)曾明确记载:“马帮运输能在大理地区长时期延续下来,除由地理条件决定外,还与马帮内部的严密组织分不开。其组织形式与马帮的大小有关。越大的马帮,其组织越严密。如上百匹的马帮,除3至5匹马配备一名赶马人外,整个马帮还专置武装保卫队……同时设有翻译人员和外交人员。”20世纪初,云南出现的许多“洋货”,主要是由大型马帮从缅甸运入。至新中国建立前,现大理州境内有古驿道5000多公里,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许多主要驿道被公路取代,但仍有3000多公里继续发挥着作用。这些记载,在《赶马调》中得到了印证。可见,直到近现代,马帮运输对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三,长诗中对古代交通路线有许多的记录。《赶马调》中的“数地名”“走北头”及“大赶马”中,记录了一条条马帮驮运的交通路线及驿铺设置情况。在必须要跨过的大江河上,如果没有桥,马匹、货物及人都得依靠溜索滑过。其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这些在长诗中记录下来的许多线路,有的路段被后来的公路取代,更多的是废弃在了深山里。从“走北头”的线路看,由宾川宾居出发,经牛井、力角、黄坪、狮子哨、松贵、鹤庆一线,是被后来公路的建设发展废弃。从大理西北方向的西南路线看,德源城、乔后、炼铁、麦地、漾濞、永平一线的马帮路,也是被后来的公路建设发展废弃的。还有许多如剑川的沙溪、云龙的诺邓等地,在过去的马帮运输中,都是重要的驿站。它们能够在使用中发挥作用或被长期保存来,说明其选线、修筑和沿途设施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即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在满足马帮运输的各种需求中,曾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细考,《赶马调》一书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上曾经活跃过的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马帮驮运交通路线,以及赶马人的生活、对沿途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内容。同时可以看到,马帮运输在大理地区古今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虽然,马帮在长途运输中的作用正在被现代交通运输取代,但短途或零担运输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