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金泉 文/图
一天下乡途中,看到一群孩子在泥塘里抓鱼的情景,一下子把思绪拉回到了自己的孩童时光。
记得四五岁的时候,参与了一次村里的集体抓鱼,白族话叫“盖散务”。春耕时节,村中水塘里只剩最后的一点水,水中满是大大小小的鱼。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派出了得力的“捕鱼能手”,拿着撮箕、竹背箩、大布袋、旧床单各种工具来到水塘边,个个裤腿高卷,摩拳擦掌,期待一显身手。中午时分,村里主事人一声令下,两百余人一起冲进齐腰深的水塘中,一场热闹的集体捕鱼活动激情上演。
当时是跟着二哥去的,我们拿了一个背箩和一个大布袋,他负责下水抓鱼,我负责在岸边看管抓上来的鱼,水塘里人挤人、鱼撞鱼,水花四溅、泥浆乱飞,岸边加油鼓劲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水塘中的人一个个成了泥人儿,脸上却绽放着开心、幸福的笑容,好似傣族人的泼水节和佤族人的“摸你黑”在这里一并呈现了。
鱼儿们早已被惊得到处乱窜,但人多鱼更多,不一会的工夫,抓上来的鱼已经在水塘边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差不多一个小时,人们陆续上岸,分装好那小山一样的鱼满载而归。我和二哥抓的鱼足足装了一大布袋和一背箩,最大的一条草鱼有我整条手臂大……
对鱼的兴趣很大程度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父亲一起钓鱼、和伙伴一起、独自抓鱼……我的童年充斥着抓鱼的乐趣。除了和父亲钓鱼,我更喜欢去田间水沟里抓鱼。我们村离剑湖不远,村前的稻田向东延伸2公里就和剑湖连在了一起,田间的水沟直接融进了剑湖。6、7月份,剑湖里的鱼顺着稻田间水沟游出来,是抓鱼的最好季节,鱼的种类有鲫鱼、麦穗鱼、石花鱼、“国币鱼”,偶尔还有泥鳅。最喜欢抓的是手掌大小的鲫鱼,那算是大鱼了,几条鱼就可以煮一锅。抓到鲫鱼通常用绑秧苗的灯芯草(白族话:扯育)把鱼从鱼鳃穿过,鱼嘴穿出,两根灯芯草底部绑在一起,抓到的鱼儿被穿成一串,像小姑娘的辫子。
童年是美好的,单纯的。年轻的时候感受不深,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更加理解和向往童年的美好和单纯,一如眼前在泥潭中抓鱼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