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佳燕 文/图
采棕、破竹、剥皮、编框、穿针、缝合……7月27日,在漾濞县河西村鹊窝村民小组,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神情专注,一双布满老茧和疤痕的手,正在熟练地编制一顶棕帽。
老人叫赵蔚宇,今年78岁。在他的记忆里,12岁时他就开始和父亲学编棕帽、蓑衣、箩筐等棕竹制品,再卖掉以补贴家用。如今,赵蔚宇已经编制棕帽60多年,一顶棕帽,一门手艺,融合了老人的一世情缘。
“那个年代,棕帽、蓑衣是最常用的雨具,会编制的人很多,买的人也多!”赵蔚宇回忆。那时农村里的人,为了生计,几乎都会门手艺,手艺不用有多精,大多能多少补贴点家庭开支,最差的也能够保障自家用。现在编制棕帽的人已经很少了,棕帽作为雨具的功用也逐渐淡化,更多的被用来做装饰品。
编制棕帽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费功夫。首先,需要收集棕毛、竹壳、竹竿等材料,接着破竹披、上模子、编框架、上棕和竹壳,再用针线缝制加固,最后再用竹条收边。制作一顶棕帽需要10多道工序,大约要3个小时才能完工。
“现在县城街上卖的棕帽大多都是我编制的。”赵蔚宇肯定地说。老人年纪大了,平时也闲不住,就在家编制棕帽,儿媳一星期到集市里去卖一次编好的棕帽,既可以补贴家用,也能让赵蔚宇通过编制棕帽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60多年前,为了保证编制材料的供应充足,赵蔚宇就在家附近栽种下很多棕树和竹子,而今,棕树大了,竹子成林,赵蔚宇也已老了,老人对编制棕帽的情感也随着一生的坚持而日益加深。
一顶棕帽,一世情缘,老人一双布满老茧的巧手,还在继续编织独属于他的棕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