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佳燕 赵元登 文/图
走在漾濞的集市上,还能看到一群为数不多的竹编手艺人,身旁堆着手工编制的竹篮、背篓、簸箕等竹器,正等待顾客的光临。这其中,有着一位老人,他编的竹器很是惹人喜欢。
这位老人叫汪泽清,今年已63岁,苍山西镇淮安村栗树坡小组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篾匠。他编的竹器不仅质量好,还能根据顾客的需求,编出不同形状的竹器,熟悉的顾客常常会上门定制。
在汪泽清的记忆里,家里从父辈开始就做竹编,8岁时他就跟随父亲学竹编手艺。因勤奋好学,汪泽清很快就把父亲的一手绝活学了八九成,16岁时就开始独自游走外乡,上门到顾客家里去编制一些居家用的竹器。
“竹编是耗时的细活,需要掌握砍、锯、切、剖、拉、编、削等等工序。”汪泽清说起自己的竹编经验,很是得意。整个竹编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劈篾,这里就讲究刀功:一根竹子砍下来,先要剖成1厘米宽的竹条,再将竹皮和竹黄分开,少则取用一层,多则要剖剥两三层篾片,剖下的篾片几近透明,篾丝最精致时如发丝,这要根据编制的器物来定。篾片剖完后就可以进入第二步——编,竹编品种甚多,只要掌握规律,心中有样,想编什么就自然能成形。干这行,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颗匠人的心,在竹编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位,不能马虎。再一个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按季节性砍竹取材,这样才能保证品质。
走进汪泽清家里,随处可见竹子编制的器物,大到茶几、碗柜,小到扇子、筷筒……有刚编出来的,也有泛着黄旧斑的老竹器,品种繁多,各有特色。
“那时竹编制品是人们生活及劳动的必需品,每户人家里都要购置一些,我们家也会编一些自用。当时,篾匠的生意都很好。”汪泽清介绍,过去做篾匠是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他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供三个孩子上学,几年前,还靠这门手艺买了一辆货车和一辆三轮摩托。
不知不觉,汪泽清干这行已经有50多年,他编制的竹器也不计其数,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少隐疾,但汪泽清说,自己对这行已经有感情了,平时自己不管开心也好难过也罢,只要做起竹编来就会心无旁骛,心情也会舒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