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视觉

一针一线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3/16 11:01


3月4日,王翠松在家中展示自己的部分刺绣。57年的坚持与积淀,每一针每一线都诠释着王翠松对生活的热爱。


3月4日,王翠松在刺绣,丈夫刘士贵在看电视。你看电视我刺绣,成为王翠松和丈夫刘士贵之间不用言说的默契。


王翠松展示自己12岁时绣的绣球。


刺绣的三个流程,自上而下分别为描花、剪花(用于材料太厚无法直接绘画的情况)、绣花。


3月4日,王翠松正在绣花。随时随地刺绣,是王翠松给人的直观印象,只要有空,她都在绣,巧手忙不歇。

□ 杨家振 段红梅 文/图

3月3日下午,祥云县禾甸镇检村,65岁的王翠松如往常一般,拿起针线,开始绣花……太阳在一针一线中慢慢西沉,夜幕降临,一天就这样结束,没什么新的变化,但一切又都在发生变化,时间积淀着一切。

生活中,针线在王翠松双手中穿插飞舞,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祥瑞图案出现在“画布”上,再变成人们夜晚睡觉的枕头套,变成老奶奶脚下的绣花鞋,变成新娘衣服上盛开的牡丹,变成蚊帐上蔓延的枝叶……经过57年的积淀,这一幅幅刺绣变成了属于禾甸白族群众成长中一份淡淡的却不可磨灭的记忆。

1964年6月,8岁的王翠松连续多日在村里一位绣娘家看见一朵朵鲜艳而生动的花儿在红布上慢慢呈现,最后,那些花朵围绕在新娘身上曼妙飞舞,映衬得新娘更加动人。那一刻,王翠松爱上了那些五颜六色的丝线,爱上了那些飞舞的蝴蝶,爱上了那些摇曳的花朵,爱上了这份能在幸福时刻出现在记忆里的美妙手艺……这份热爱,持续了57年。

之后,母亲的围裙,姐姐的手帕,奶奶衣服的领口,王翠松把这份喜欢慢慢地具象在家人的生活里。4年后,12岁的王翠松迎来了机遇,让她的刺绣手艺一炮而红。

一位堂姐准备出嫁,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买了布料,却请不起绣娘,也许出于无奈,或许出于对小妹的信任,堂姐把结婚需要绣的一整套行头都交给了12岁的王翠松。堂姐出嫁那天,那一件件精美的刺绣在全村人面前展示出来,细密的针脚,熟练的技术,出自一个12岁女孩的手,那天,王翠松得到了一家人的认可,得到村里绣娘的认可,得到全村的认可……

从此,这种喜爱变成了生活,王翠松的刺绣不断出现在家人和乡邻的生活中,寄托着美好。丈夫当兵的7年,王翠松用这项热爱的手艺撑起了一个家,也抚育陪伴着儿女们的成长。

现在的王翠松,儿女早已成家,孙子也已经在外读书。2011年,王翠松被命名为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陪伴她一生的手艺,再次赋予她人生新的内涵。王翠松秉承心中最初的那份热爱,闲时巧手飞针,生活自然而恬淡。你看电视我刺绣,成为王翠松和丈夫刘士贵晚年生活中平淡而温馨的幸福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