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深读

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十四五”怎样走好“先手棋”?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1/17 09:3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文章强调,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激发数字经济“牵引力”为何如此重要?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十四五”怎样走好“先手棋”?

时不我待抢抓数字机遇

在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精准拾取物件;在港口、矿山,无人驾驶汽车行进有序、安全作业;在千家万户,智能设备不断便利百姓生活……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是创新的关键,也是时代的先机。

数字机遇时不我待,因为技术产业变革的浪潮正加速袭来——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当数字技术以更小的颗粒度重塑现实世界,创新周期、产业格局等都在发生变化。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数字机遇时不我待,因为发展数字经济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看,数字经济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来看,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不仅是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源泉,更是为了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不仅是当前发展使然,更是主动把握未来、赢得长远的‘先手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说。

补齐短板向实体经济着力

数字机遇正逢其时。发展数字经济,应向哪些领域发力?着力点又在哪里?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已建成5G基站超过139万个,全国5G应用创新覆盖数十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这奠定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

海量的数据资源,完备的工业体系,数字应用场景丰富……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数字经济具有的独特优势。但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同区域、产业、企业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数字技术基础、产业链价值链掌控力等有待提升。

“既要洞察前沿方向,也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

一方面,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提前布局、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把握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一系列部署相继展开。

“‘十四五’生产端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重要的新增长点。”江小涓认为,着眼实体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近日,《“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外发布,从创新、应用、供给、支撑等多方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600万台套。

“‘十四五’,将全力加快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说。

与此同时,我国也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

规范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应该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规范的苗头和趋势。怎么解决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问题,怎样更好保障用户权益和信息安全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建立适应新业态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

中央已明确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出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到修订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围绕加强数字经济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围绕新情况、新问题,在适时补充、动态调整中,政策法规适用性不断提高。

“近年来,工信部发布了近20项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了300余项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不断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副局长杜广达说,“十四五”期间,针对基础通信网络这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网络漏洞管理等重要制度,同时加快构建5G、工业互联网等融合领域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数据安全风险技术监测体系。

“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更加注重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长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让各类企业在公平合理的规则下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完善相关措施,及时堵住漏洞、补齐短板,更好实现数字经济长远发展。

● 综合自新华社

作者:张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