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视觉

毕佩袁: 弘扬民间文艺 助力乡村振兴

□ 夏传武 何春松 王 成 文/图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6/14 09:22


2021年8月19日,毕佩袁在家中教儿子毕春龙制作芦笙。毕佩袁带过多个徒弟,但因他们多在外务工,教授时间有限。只要徒弟们有时间上门学习,他都会尽心教授。


5月25日,毕佩袁在龙顶村家中挑选制作芦笙的葫芦。每年,他都要购买几百个葫芦储存备用。


毕佩袁制作芦笙的工具。


毕佩袁家中晾晒的制作芦笙的竹子。


2021年8月19日,毕佩袁检验制作芦笙的簧片。制作芦笙的每一道工序,他都极其认真。


5月11日,毕佩袁在龙顶村山林间配合录制《小河淌水》歌手大赛的宣传片。芦笙制作、彝族大刀舞领舞是毕佩袁一生引以为傲、赖以生存的彝族民间技艺。

5月11日 弥渡县红岩镇清水沟村委会龙顶自然村,县文化馆到龙顶村拍摄《小河淌水》歌手大赛的宣传片,作为“配角”,毕佩袁尽心尽责微笑着配合拍摄。能为清水沟的发展做点事,他很开心!

清水沟村是弥渡县的贫困村,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感党恩,谋发展的意识,悄然在群众心中传播。作为清水沟村两个县级非遗传承人之一的毕佩袁,在和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不断交流中意识到,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民族文化也是其中一项,原来自己也能用民族文艺专长为清水沟的乡村振兴和发展做点事。

毕佩袁,1962年出生,是龙顶村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因为从小就喜欢彝族民间文艺,1978年开始,他就跟随本村艺人熊支会学习芦笙制作、芦笙吹奏、彝族大刀舞、歌舞领舞。1981年出师后,在不断参加村里村外、县里县外的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特别是芦笙制作,为他的家庭生计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谋生路。芦笙制作、芦笙吹奏、彝族歌舞领舞40年,他的足迹遍及弥渡县、巍山县、大理市的108个彝族自然村。2013年,他被公布为大刀舞县级第一批非遗传承人。

让毕佩袁记忆尤深的是2018年,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女学生,为完成毕业论文来到清水沟村对本村有名的彝族大刀舞采风。这名女学生在毕佩袁家在了一周,和毕佩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这名女学生通过学校促成了清水沟大刀舞队到北京参加了该校2018年“一带一路”民族舞蹈展演,清水沟大刀舞队参演的节目《弥渡大刀舞》也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族舞蹈学术资源库》。这让毕佩袁和大刀舞队队长、清水沟另一位县级非遗传承人毕忠德一直津津乐道。之后,清水沟的大刀舞被更多人认知,清水沟大刀舞队频频参加县、镇各种民族文艺活动,清水沟大刀舞成了清水沟村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毕佩袁家是清水沟的脱贫户,一家五口人,女儿和儿子均在外务工,妻子熊花在红岩镇帮务工的女儿接送上学的外孙,平时就他一人在家务农,制作芦笙,受邀参加一些民族文艺活动。

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毕佩袁,希望在自己擅长的民族民间文艺上多作贡献,为清水沟的乡村振兴和发展尽自己的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