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把、一捆捆小麦秆,在三三两两邻友的闲聊中变成一条条草帽辫。这样的生活情景,在祥云的村村寨寨中,随处可见。
祥云人以麦秆为原料编织成草帽始于上世纪60年代。据《祥云县志》记载:“1965年5月,前所供销社从大理县请来编织草帽师傅,在前所公社北淜、周里营、虞旗营3个大队传授编辫技术,80名妇女参加学习,成为县内第一批掌握编织草帽辫子技术的人。此后,前所供销社从省外购进草帽机2台,收购农村妇女编织的草帽辫子加工成草帽。”从那时起,祥云村村寨寨的人,心中便种下了编织加工生产草帽的情结。
对于很多祥云人来说,编织草帽辫是一种生活情结。皮薄细长、质地柔软的小麦秆,在秋收时被抱回家,在农闲时成为妇女手里连绵的情绪,屋檐下,树荫下,三五好友相聚,闲聊的欢快似乎能融入手中,让一根根麦秆在双手间变成一条条草帽辫,积攒成捆成堆,静候赶集时换成孙儿手上的玩具或生活物资。
为确保编织草帽的小麦秆色泽一致、银亮有光泽,祥云探索出硫黄熏蒸的办法,使得祥云制作的草帽透光而不漏水,颜色暖黄,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作为祥云编制草帽的典型加工户,云南驿镇天马村的杨会芬家从27年前开始编制销售草帽,逐渐形成群众编织草帽辫、加工厂加工和销售的生产销售模式。杨会芬在周边村落收购农户编织好的草帽辫,同时聘请工人进行草帽加工。目前,在杨会芬草编制品公司厂房里,每天有近10名工人加工草帽,每天工作时间大约为6个小时,每人每天收入有80元左右。
在杨会芬的加工厂里,一捆捆来自万千农村妇女编织的草帽辫通过漂白、晾晒、盘织、定型、打眼等工序后,被加工成天然环保、抗紫外线、款式新颖时尚、质感独特的祥云草帽,在满足周边乡镇需求的同时,还远销四川、江西、广西等地,甚至远销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外市场。
近几年,随着市场的拓展,祥云草帽成为祥云一张小小的地理名片。截至目前,全县有27家草帽厂,年产量可达348万顶,扣除成本,每年可获利2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