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艳玲 杨洁 文/图
在密密匝匝的树林间穿行一个多小时,在几座山之间的河沟平缓地带,一所“袖珍”小学就映入眼帘,“到了,这就是己路河小学。”漾濞县龙潭乡党委副书记罗岽才说。
“己路河小学,我们也称它为‘三棵树’小学,源于学校里的这三棵大树, 20多年前,我在这里任教时,这三棵树就有碗口那么粗了。现在,我爱人李抒真也轮岗到了这里任教一年。”罗岽才说。
青山叠翠,书声琅琅。八个学生,两个老师,一个后勤人员,组成了大山深处的这所特殊的寄宿制“袖珍小学”。
“己路河小学建校59年,我在这里任教31年,随着乡村人口出生率降低,加上一些家长择校转学,我们己路河小学的办学规模从多年前拥有100多名在校生的村完小,缩减到现在仅有8名在校生的教学点。”己路河小学校长甫朝云介绍说。
为了提高办学水平,留住学生,留住学校,让村里的适龄儿童能够就近入学,享受到优质的教育,龙潭乡中心学校根据实际,通过优化师资配置,采取轮岗支教的形式,补齐体育、艺术和劳动教育短板,完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留住了学校,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由于生源的减少,校点也有被撤并的可能。甫朝云表示:“这已经是我在学校教授的‘第二代’学生了,她们中有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我的学生,有这所学校,村里的留守儿童就能就近上学。”31年来,甫朝云见证了许多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他自学了民族民间歌舞和美术,目的就是让学校实现“五育”并举,让孩子们尽可能全面发展。甫朝云曾有机会离开,但他选择了坚守,多年来,他多次被表彰为优秀教师。他的妻子蒲莉云也同他一起,承担着学校的后勤工作。
“白竹山下己路河畔,这里是我可爱的校园,蓝天白云飘,小河欢快流,书声琅琅寰天响,阿苏色,阿苏色,彝乡蛟龙从此出彝乡,彝乡凤凰从此飞。”回城路上,这首甫朝云作词作曲,歌唱己路河小学的《彝乡蓝》久久在耳边回响。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都会坚守到最后。”甫朝云铿锵的话语饱含着他对己路河小学的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