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利军 文/图
今年56岁的段建华,家住云龙县宝丰乡,一家人从事饵块、饵丝、米线的加工销售,同时段建华还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狮象鹿马”——“白族泥塑”﹝2011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云龙县第四批),已从事“狮象鹿马”制作34年。
在云龙县长新、白石、检槽、关坪、宝丰、旧州、诺邓等地,白族民间一直延续着一种亲友相互馈赠祭祀供品“狮象鹿马”的习俗。
在当地人看来,狮子能镇住煞气,象代表着吉祥如意,鹿象征着后代能够当官吃俸禄,马象征着成功和脚力。
段建华20多岁就拜宝丰当地“狮象鹿马”的老艺人学艺,潜心学习并逐步全面掌握了“狮象鹿马”的制作技艺,开始独立“经营”接受乡邻的“订单”。他很喜欢在“狮象鹿马”制作过程中的那种“创造”的感觉,不断把自己对“狮象鹿马”的理解融入塑形过程中,这让他的“狮象鹿马”很受乡邻喜爱。
加工“狮象鹿马”的原料选用优质的大米,在冷水中浸泡1小时,然后用淘米勺捞到筲箕里控水,等水渗干后,倒入粉碎机加工成粉状,再倒入大盆里兑水成浆,加温搅拌成面糊,黏度适中,然后,把面糊再进行加工,在案板上反复捏、揉、搓、转、滚,成为制作“狮象鹿马”的原材料。
首先,取面团在案板上用手捏、揉、搓、滚、转、拉、压出一根64厘米左右的圆柱,切成8厘米的8段,每段两端用手指往外稍微拉开,中央凹进,支撑稳定,连续制作“狮象鹿马”的脚。再取面团进行加工,一端压扁,另一端分别捏出“狮象鹿马”头部模型,用剪刀剪出各自的嘴型,再用手指捏、挤、扩,进行完善。用手压出三块面模披毡、一块马鞍,分别披在“狮象鹿马”身上,用两根牙签插入固定好“狮象鹿马”的耳朵、披毡、马鞍、小花,再用8厘米的16根竹签插入固定好“狮象鹿马”的脚,因模型还有一定的余热,等冷却变硬后,“狮象鹿马”就制作完成了。
一套完整的祭祀供品“狮象鹿马”,需再配上4个仙桃,寓意长寿百岁,寿比南山;4个石榴,寓意家族兴旺,绵延不断;2条鱼,寓意年年有余,鱼跃龙门,儿孙满堂。
最后一道工序是给祭祀供品上色和“点睛”。在他的精心制作之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狮象鹿马”就呈现出来。
依托民间习俗的原味延续,段建华的“狮象鹿马”制作技艺也是活计不断,和一家人的饵块、饵丝、米线的加工销售相得益彰,“狮象鹿马”制作技艺也愈加娴熟,为非遗项目在生活中的自然传承发挥着自己的传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