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深读

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绿色和谐”步伐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5/24 09:01

“短鼻家族”和“然然家族”的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觅食(2023年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这是中国红河蝴蝶谷的箭环蝶(2022年6月9日摄)。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绿色和谐”步伐。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彩云南正成为无数人的“诗和远方”。

呵护自然,让更多物种生生不息

傍晚,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一群大象走出森林。这时,亚洲象监测员彭金福快速操作无人机录像拍照,监测员普永兵打开微信群发出预警消息,提醒村民不要靠近。掌握象群踪迹,及时发出预警,为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是他们二人的日常工作。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州市。目前,我国在亚洲象分布区已建立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逾5000平方公里。

2021年,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备受关注。近年来,活动在西双版纳、普洱境内的野生亚洲象,几乎每个象群每年都有小象出生。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村民刁发兴说,大象能感受到人的善意,跟人的距离比较近也不会害怕。

为补充亚洲象食源,云南对一些栖息地修复改造,建“大象食源地”,种大象爱吃的植物。当地还运用红外相机等技术手段,实现亚洲象位置信息的实时发布。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万勇介绍,1976年,云南野象数量仅剩下不到150头。到现在,40多年里数量增长1倍多。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2022年云南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23条措施和92项具体任务,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在华盖木的故乡,自然保护地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拯救这一“植物大熊猫”。十年来,通过开展华盖木人工异株授粉工作,云南西畴将数百株华盖木植株移栽回原生地。

滇金丝猴增至3800多只,绿孔雀等珍稀濒危动物数量实现稳定增长,多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或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云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约占本省国土面积的29%,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三屏两带”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喜说,云南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0多个,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3%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改善环境,守好生态保护红线

沿岸累计拆除建(构)筑物111.9万平方米,环湖路临湖一侧减少建设用地17250亩、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基本整改到位,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全面遏制和扭转。

昆明建设了以湿地为主的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湿地54处3.89万亩。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盖度80%以上的闭合生态带。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水生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至303种,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至175种。“滇池全湖水质持续向好。”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李应书说,消失多年的一些水生植物、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及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保护治理的生态效益得到极大提升。

王天喜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的重要内容,严肃查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责问责。

种群数量约600只的绿孔雀分布于云南玉溪、楚雄等地。“绿孔雀种群得到严格保护。”楚雄彝族自治州林草局局长陈福说,楚雄及时对绿孔雀开展抢救性保护,2003年划定10391公顷的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前几年又将7143公顷栖息地划入保护区,州内现有绿孔雀300只左右。

青山叠翠,溪流淙淙。高分辨率探头自动捕捉2公里范围内滇金丝猴猴群活动情况,工作人员在工作站通过屏幕观察它们的活动轨迹。“猴群的动态看得很清楚。”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赖建东说,今年以来,响古箐片区新生婴猴12只,自然保护区将社区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相结合,促进滇金丝猴种群恢复性增长。

在响古箐片区,多名村民护猴员和科技工作者守护着这些“雪域精灵”。目前,全省实聘生态护林员18.3万人,建立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等旗舰物种的常态化监测体系。

天更蓝了,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2022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水更清了,实现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省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地更绿了,全省森林面积3.7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5.04%,森林蓄积量达20.67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凸显,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迎着湖风,听着涛声,望着斜阳渐渐落下,霞光染红湖面。滇池南岸晋宁区上蒜镇小渔村通过文旅融合转型,成为网红打卡点。

近年来,晋宁区探索既能保护滇池又能保障群众生计,既能促进产业转型又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小渔村作为滇池沿岸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被重点打造。目前,村庄污水实现100%收集进环湖截污干渠,同时通过增绿补绿提升2.7万平方米的绿化空间。

推动生态保护,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小渔村是众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村落代表。王天喜说,云南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加丰富。

大理白族自治州以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统揽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响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攻坚战,推动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逐步改善;为解决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昆明实施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拆除低端大棚,建绿色高效大棚;在西双版纳,一些一度难觅的传统傣药材也回归自然。

云南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崛起、文旅产业绿色升级。“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56%,碳排放强度降低24.72%,绿色能源跃居云南第一支柱产业。“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在西双版纳州流传的谚语,诠释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新华社文字记者:王长山、赵珮然、丁怡全   新华社图片记者:胡超

新华社昆明5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