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视觉

深山里的“彝绣娘”鲁仙秀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8/15 08:48


7月30日,鲁仙秀(左)在家中指导女儿鲁文燕刺绣。服饰、虎头帽、绣花鞋、裹背、荷包……鲁仙秀家中摆满母女俩绣好的刺绣产品。


鲁仙秀展示自己绣好的裹背。


鲁仙秀绣好的刺绣饰品——荷包。这类饰品不仅彝家人喜爱,也非常受游客欢迎。


鲁仙秀在暑假期间给学生们讲解示范彝族刺绣。向后辈教授刺绣技艺,不仅是鲁仙秀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也是她非常喜欢做的事情。


身着彝族服装的无量山镇红星村群众在打歌。民族服饰和歌舞是彝族文化传承的典型元素。刺绣一直贯穿于彝家人的生活中。


鲁仙秀绣好的彝族刺绣日用品——挎包。

□ 适志宏 鲁学靖 文/图

“我母亲心灵手巧,衣服、鞋子、裹背、挎包、鞋垫等样样都做的很精致,我的刺绣技艺都是她教的。”身着手工刺绣传统彝族服饰、现年62岁的南涧彝族自治县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仙秀一边轻抿线头,熟练地穿针引线,一边回忆着给我们讲述着她一生中的刺绣往事。

鲁仙秀1961年3月出生在南涧县无量山镇红星村。小时候,她总是看见外婆、母亲坐在院子里认真地刺绣,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绣针带着丝线穿过紧绷的绣布,丝丝缕缕,曼妙神奇。一件件精美的衣服、腰带等彝族饰品在外婆和母亲的手中“开”出花来。耳濡目染,她也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岁起就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刺绣,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彝绣娘”。

彝族女子的刺绣功夫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挑花、堆绣、平绣、滚绣、疙瘩绣、乱针绣、贴布绣都难不倒彝家姑娘。刺绣是彝族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在飞针走线中,呈现出日月山河、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色彩多鲜艳,也有素雅;纹样中融入自然元素,无不透出彝家儿女的热情、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彝绣是个细致累人的活儿,每个针脚都不能错。不用尺、不用笔,图案都在心中,完全凭经验在绣布上创作。鲁仙秀的绣品非常受人们喜欢,售卖绣品一直是家里平时开支的主要经济来源。凭借这门手艺,鲁仙秀顺利供完自己的两个孩子上学。凭着彝家人的勤劳和专注,鲁仙秀的绣品名气越来越大,不时有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客人慕名前来向她订制购买,鲁仙秀也成为了县里的刺绣“名人”。

成为南涧县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后,鲁仙秀的生活中多了一份责任,经常受邀参加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活动和“非遗”进校园活动,把她的刺绣技艺广为传播和教授。闲暇的时候,她如往常一样坐在家里的草墩上绣花,绣花针在指尖飞舞,一针一线绣着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