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视觉

生命的春天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2/12 08:57


重建后的淮安村,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摄于2023年6月20日)


地震后的淮安村,部分房屋被鉴定为危房。(摄于2021年6月12日)


◀ 震后的赵焰然家。赵焰然,31岁,彝族,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淮安村。地震时导致9岁的女儿受到惊吓,第二天,他跑回家抱出女儿最喜爱的玩具熊。(摄于2021年5月31日)    ▼ 灾后,赵焰然盖起了三层白族风貌楼房,女儿和儿子也分别有了自己的房间。(摄于2023年1月26日)



◀ 震后的梅正东家。梅正东,31岁,彝族,党员,退伍军人,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沙河村,曾参加过 “5·12”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漾濞地震发生后,梅正东很快投入到救灾中,成为村里救援的主心骨。(摄于2021年6月2日)    ▲ 梅正东一家人在灾后重建的家门前合影。梅正东家不仅建起了新房和大门,还添了二宝,其乐融融。(摄于2023年4月7日)



▶ 地震后的第二天,刘金兰从一片废墟中捧出已过世7年的丈夫梅富昌的遗照。刘金兰,72岁,汉族,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沙河村。刘金兰的丈夫梅富昌生前是一名老党员,当过20多年的生产队队长,是刘金兰今生最大的骄傲。 (摄于2021年6月2日)    ▼ 刘金兰一家人在新居前合影。灾后,刘金兰的两个儿子分别盖起了新房,刘金兰也把丈夫的遗照搬进了新居。(摄于2023年1月24日)



◀ 在震后抱着羊羔的熊红信。熊红信, 60岁,苗族,党员,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秀岭村。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目睹自家的5间圈舍轰然倒下,被压的畜禽惨叫声不断。但他无暇顾及,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跑出家门,忙着转移群众。(摄于2021年5月30日)    ▲ 灾后重建,熊红信家享受到建房补助,儿女们拼凑了4万元,帮助他盖起新房。如今,63岁的他一边务工,一边做点中草药生意。(摄于2023年2月10日)



◀ 张华中(左)和被他救出的张学芝(右)。张华中,57岁,布依族,村民小组组长;张学芝,69岁,汉族,退休职工,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河西村。地震发生时,张学芝被倒塌的围墙压埋,张华中打着手电在废墟中找到张学芝,并第一时间把她送进医院。(摄于2021年6月23日)    ▼ 震后,张华中(左)家盖起了3层彝族风格的楼房,还经营了一家毛驴肉馆。张华中搬家的那一天,张学芝按照当地习俗来到张华中家,点燃鞭炮向张华中表示祝贺。(摄于2023年2月5日)



▲ 地震发生后,李汝明第一时间转移了自己制作的乐器——器奔。李汝明,53岁,党员,傈僳族,家住漾濞县漾江镇湾坡村,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傈僳族打歌传承人,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队长。(摄于2021年6月12日)    ▼ 灾后重建中,李汝明对受损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加固。他所在的苦姜坡村民小组也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和传习所。(摄于2023年10月16日)


□ 杨佳燕 文/图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4秒,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漾濞人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地震灾害,16686户人家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地震后,在冷饿、惊慌、忧虑、害怕中,一群普通的人民群众、党员、退伍军人,第一时间打起精神,开始转移、搜索牵挂着的那些人和物……

随着新家园的重建,灾区城乡面貌已焕然一新,漾濞6.4级地震的阴霾,逐渐成为了灾区人民印刻在时光深处的记忆。苦也好,痛也罢,怕也罢,生活依然朝着美好的方向继续着,只是,这个过程,对于每个经历其中的人,一切仿佛如昨,生命的春天已经开启。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从废墟中,大家翻出珍贵的物什,见证着这次地震带来的伤害,昭示着灾区人民的坚强、顽强和不易,成为他们精神的指引和支撑。在废墟上,重新建设新的家园,是震后最为迫切的事,加班加点、克服万难,是人们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有的家,搬离了原址,拆除了老宅,重建起新家;

有的家,建得更加稳固,美丽家园需要精心维护;

有的家,现在空着,他们收拾起行囊,要去挣取更多的钱,补充重建投入的不足;

有的家,一次性到位,建了两层三层新宅,有了奋斗的新目标和新起点;

有的家,添了新成员,开了新店面,办了婚礼,是新生活的新希望;

有的家,走了老人,少了成员,让人有几分伤感;

……

无论如何,生活都得继续。党委、政府的关心,各级力量的加持,自身的不懈努力,汇聚成一束光,指引着灾区人民奋斗的方向。

阳光暖暖地照在新家园上,一切,都那么和谐、幸福。

新的家园已陆续建成,新的生活图景,正在蓬勃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