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正琳 王晓云 文/图
国庆前后,秋意渐浓,大理市喜洲镇喜洲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院落掩映在大片稻田中,在蓝天白云及喜林苑土红色围墙的映衬下,田园风情夺人眼球,拍照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
“这片稻田,原先是我们喜洲村9组、10组的耕地,古镇保护开发征收后,仍然作为稻田景观保留下来,恰好成为了我们喜洲村农文旅融合的标志性景点。”喜洲村“两委”委员杜顺利介绍说。
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喜洲田园分公司杨兆奎介绍,2017年以来,这片“网红”稻田带旺了人气,周边已经开起17家咖啡馆,依托这片稻田打造的有机稻米“喜米”也卖出了每市斤12.8元的高价。
喜洲村委会旁刚刚落成的“五朵金花”沉浸式旅游示范项目,真实还原了电影《五朵金花》中“大理县喜洲人民公社”的场景,目前正启动对外招商营运。除此之外,稼穑集农耕文化艺术馆、匠志集民艺中心、龙祥泥塑馆、薄技在民艺共同体、喜陶、转角楼等一系列文化项目示范点串联成片,与旅游、观光体验进行深度融合,创建为“全国非遗街区”和省级示范步行街,成功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近年来,喜洲村积极推进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科学规划村庄和民居布局,植树造林、栽花种草、见缝插绿,展现了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风貌。该村依托文化积淀深厚、白族建筑风格保存完好、白族风俗浓郁的先天优势,结合喜洲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传承白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推动农民变股民、农舍变旅社、村落变景区,形成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农业+”多元业态。全村已有旅游餐饮服务企业140家、乡村休闲旅游客栈47家、农村集体合作社5家,农文旅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喜洲村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民族风情风俗的精神内涵,促进传统工艺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进一步做精做强白族扎染、刺绣、甲马、泥塑、土陶、喜洲粑粑、老冰棒等非遗和特色产品,围绕“三月街”民族节、白族本主节、火把节、栽秧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创新开展民族节庆活动,以本土特色资源换客流。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村内农地、房产等资源,通过入股或自营的方式,参与喜洲村水博物馆、“五朵金花”产业发展、民艺中心等项目建设,稳定获取长远集体收益,实现强村富民。喜洲村被评为2022年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
今年1至11月,喜洲村共接待游客270余万人次,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纯收入20150元,比上年增长11%。
白族风、田园情、生活味、国际范,喜洲村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核心,高品质塑造人文体验,留住田园乡愁,乡村新貌活力四射,活色生香。安其居,美其俗,热在乡村,乐在游客,惠及农户,汇聚和激发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