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丽琴 文/图
2024年新春佳节,走在剑川古城的大街小巷,只见家家户户花木满园、文墨翰香、诗画盈门,一副副春联,展示着剑川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剑川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剑川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剑川白族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交融比较早,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读书风气浓厚,人才辈出。清道光年间刊印的《云南通志》盛赞剑川:“是以人文蔚起,科甲接踵,在迤西诸郡中,足称翘楚。”如今,古城还有进士坊、五马坊等多座牌坊。
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在剑川的普及深入,学习和应用汉地诗词成为境内学子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剑川城乡学子之间形成了自创联语、相互竞争与交流的民间创联风气,涌现出赵炳龙、王兆、赵藩、赵式铭、张子斋等著名的联语家,清末赵藩的诗联更是享誉西南各省,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视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为历代领导人和文人雅士所称颂,更是为云南赢得了“滇人善联”之誉。
受此影响,剑川本来已经形成的城乡“人人爱作诗,个个会作联”的风气更加浓厚,久盛不衰。不论是文人学士或平民百姓,在节日庆典、修房建屋、婚丧嫁娶中,都用楹联寄怀表情,营造气氛。逢年过节或遇到白族人家办喜事,都可以看到有住家就有楹联,有门就必然贴楹联。不但柱子、窗上贴楹联,而且圈舍、井边、灶洞前、花盆、盆景……亦贴楹联。剑川还盛行“观春联”的习俗,每年大年初一,城乡民众常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去观赏楹联,并品评议论,点赞称颂。
剑川楹联大体分春联、家联、庙堂联、山水联、哲理联、白语联等,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身,意义深厚、内涵丰富,不但遍布境内的名山胜景、名胜古迹、寺观庙宇,而且已经融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与白族民众日常生活难以分割。那些意境美、音律美并用汉语创作的楹联亦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为流传,成了民间口述文学佳作,深得群众喜爱。白语楹联目前为全国独有珍贵品类,不但创作技巧已比较成熟,还以民族民间口述文学的形式广为流传。剑川也因此被称为“楹联之乡”。
2020年,剑川楹联被公布为大理州第五批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2月,又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