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彝寨,山高路远。在巍山县五印乡白池村委会下白池村的一个独家小院,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制作芦笙。他就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能手茶玉堂。
茶玉堂制作芦笙已有42年了。巍山是中国彝族打歌之乡,芦笙是一种深受彝族群众喜爱的多孔吹奏乐器,音调古朴、悠扬,彝家人通过芦笙吹奏,借乐器来言情志事,传达明确的语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彝家打歌场上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下白池村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村庄,全村95户314人,90%以上的人都会打歌。现年61岁的茶玉堂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彝族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十分喜欢打歌和吹芦笙。有一把属于自己的芦笙,也成了他儿时的愿望。
1981年,年仅19岁的茶玉堂高中毕业,由于兄妹众多、家境贫寒,他到村子河边帮人干了七天砌拦河坝的苦活,用7元的工钱买了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芦笙。也就是在那时,茶玉堂就萌生了自己制作芦笙的念头。邻村的芦笙制作大师常久看到茶玉堂不但芦笙吹得好,还有制作芦笙的潜能和天赋,就收他为徒传授技艺。拜师后,茶玉堂不仅耐心学习讨教,还经常自己钻研制作芦笙技艺,制作出的芦笙也越来越好。
各种型号的小刀,锯片、烙条、竹签……一个放工具的小箱子,就是茶玉堂制作芦笙的全部家当,小小的农家院就是他的作坊,屋子里放满了刚制作好的芦笙。他一个月仅制作芦笙10把左右,40多年来,他制作了4000多把芦笙,虽然很辛苦,但他乐在其中。他的芦笙不仅卖到了北京、福建、贵州、四川等地,还远销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现在每年能卖出120多把,平均售价在200多元,年收入2万多元。
2019年,在云南原生态文化发展中心的支持下,茶玉堂举办了芦笙制作、彝族打歌培训班,目前已有下邻村6名徒弟熟练掌握了芦笙制作的技巧,其中字向春还被公布为芦笙制作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匠心坚守40载,巧手为“笙”终圆梦。虽已年过六旬,茶玉堂还经常活跃在乡村和城市的舞台上,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四名学生曾先后上门学艺。去年8月,他参加巍山县“红河源头火把节之舞”打歌展演活动;9月,他又参加大理文化生态“月圆中秋”非遗展示活动……
蓝天白云之下,茶玉堂在家门前的山地吹着刚制好的芦笙,乐声如同天籁之音在村庄上空回荡,那是彝家人的乡恋,更是彝家人永远磨灭不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