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漫步龙尾关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7/03 09:53

□ 杨雄武

走进龙尾关,和风轻拂,花木扶疏,如织的游人漫步在古朴的街巷里,指指点点,感慨时光易逝,岁月如梭。

据元代郭松年撰写的《大理行记》载:“川行三十里,至河尾(下关),即洱水之下流也;架木为梁,长十五丈余,穹形饮水,睨而视之,如虹蜺然。顺流而下约一里许,有石门,巨石横楣,号石马桥,为群波争道之地,悬流奔注,云涛雪浪,声闻数里。河尾桥之西有关焉,北入大理,名龙尾关,即蒙氏之所筑也。”

由此可见,龙尾城是南诏古城遗址,南诏王阁罗凤所筑。它西起苍山斜阳峰,东至洱海滨,顺西洱河北岸而筑。中部黑龙桥一段有一座方城,南城门位于黑龙桥桥头,现存的寿康楼就是原北城门。天生桥南建有石栅子作为出入关口,故这里有三步两座城之称。龙尾城历史上是南诏、大理国之南大门,是重要的古城遗址,1987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龙尾关碑记载:大理故都,山水环抱,形如驰弓。弓鞘交处,各建雄关,北曰龙首,南曰龙尾。此古之“关分上下一龙锁,地控西南万国通”也。龙尾关亦称下关,唐天宝年间南诏神武王阁罗凤所筑。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下临洱河,天设之险,固若金汤。然烽火有时,礼宾不断,金铎叮叮,友邦贡象;银铃铛铛,边民献宝。边茶运往藏地,丝绸抵达西陲,十六国使臣经此,五华楼上议事。天竺梵僧过关,崇圣寺里传经。今之古关,明清格局依然。街道南北相连,曰龙尾。曰中丞,中丞者,御史,即明代邑人进士赵雪屏也。坡高差近六十公尺,长八百二十余公尺,宽五公尺有奇。临街商铺百七十八间,老字号百五十余家。城楼居中,名曰“寿康”。东西巷道一十七,历史文化院落鳞次栉比,掩映于古树名木之中,门临市廛,无车马喧。汉、白、彝、回居民,亲若一家,共饮大井二井清泉,故人多龟年鹤寿焉。此地人杰地灵,文献辈出:明清进士十一人,近代辛亥革命烈士一人,陆军中将三人,少将二人。2007年,龙尾关经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

漫步街巷,许多显赫人物故事源远流长,给后人带来启迪与灵魂的洗礼。

赵雪屏生于明弘治8年(公元1495年)卒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嘉靖11年(公元1532年)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故居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三坊一照壁院落,为土木结构两层硬山顶建筑,门前牌坊曾刻有“柏台名宦无双士,榆郡书香第一家”之楹联。

抗日名将马崇六,1902年生于龙尾关古城中丞街,1920年入云南讲武堂第十五期学习,后又参加留日训练班,进行工兵科深造。1924年毕业回国后追随孙中山革命,参加北伐战争,战功显著,先后任第六军少将参谋长、总部少将处长、中将工兵总指挥、中将参军、交通部次长代理部长。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缅甸后,攻陷畹町,突进云南怒江西岸,对我抗日后方造成严重威胁。马崇六将军奉命视察战情,当机立断,下令工兵将惠通桥炸毁,阻止日军东进,确保了抗日大后方的安全,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区的最高勋章“太平洋勋章”。马崇六还结合我国当时实情,编撰了我国第一部陆军《步兵操典》和《筑城教范》《阵中勤务令》等陆军制式教材。

赵汝濂,大理市龙尾关人。生于明朝弘治乙卯8年,祖籍南京上元。从小聪明过人,27岁时参加云贵两省会试,夺得易经魁元,37岁到京城参加会试,取得进士选入翰林院,与海瑞同朝为臣。由于本人正派,处人为事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皇帝,弹劾贪官污吏,深受嘉靖皇帝赞赏,被朝廷先后委任为兼考功司郎中、考功司副司长、文选司司长、尚宝大夫太僕少卿、太僕寺卿、都察院石副都御使。赵汝濂为官直言不讳敢于担当,常与丞相严嵩意见不合,不畏权势,是一个正直无私、廉洁奉公守法的御史。在太僕堂时,皇帝赏他千金,他都全部分给同僚下属,被史书称为廉吏。他在全国巡察期间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上报朝廷,一一革职,正了清风,灭了邪气。嘉靖33年(公元1554年),赵汝濂为官22年,时年59岁,向皇帝请求回家休养,皇帝恩准,按原职“右副都御使”之官位准予回家休养。回龙尾关后,他不治产业,在苍山斜阳峰下建一草堂,题名“觉真俺”。他解释说,一个人平生涉世无特殊真正意义,而如今感觉要珍惜才是。修身养性、教书育人,和族人兄弟子侄们共享天伦之乐,被族人兄弟尊称为“雪屏公”。在挖色建立学堂教书育人,挖色文庙立石铭记雪屏公事迹。

苏氏宗祠,系陕西陇右人苏隆(字子昌,号恭)告老回乡后建盖的祠堂,祠堂坐落在下关文庙下。苏隆,元代中统年间进士,大德元年(1297年)曾任大理路知事,延至七代孙苏兆民,于明万历20年(1592年),科考为进士,特授镇江知府正堂。进二门右边立有明代石碑三块,是苏兆民为母亲生前讨封,王子封“知命知宝”夫人,殁后封“制浩之宝”夫人。院内有历史文化遗物及古朴清幽景观,游客至此,大有智者稽古,仁者游乐,各得其所之感。

清代曾在苏氏宗祠院内北厢房开设私塾,龙尾古城清代进士段世奕归隐时再次教书育人,最后一位老师是苏朝育,所办私塾至民国30年(1941年)为止,此地为培养人才作出过贡献。祠堂内正殿神龛上供奉着苏氏祖宗灵位,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村慈云会斋奶在此唱诵皇经,洞经会的洞泾音乐钟罄齐鸣,笙箫盈耳,贡品香味扑鼻,还备办素席欢迎游客就餐。农历七月初一日起,这里筹办“中元会”接祖宗亡灵供祭,至十五日送祖结束。

苏氏宗祠曾接受族人募捐,为周济款项设立公产,在玉龙关外设“周济大药房”,收入款用以扶贫济困,凡贫困人家或孤寡老人,皆可得到救济。对死后无钱安葬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均施舍棺木和安埋费用。特别是苏氏十五代孙,清咸丰武进士苏筱园扩大了救济范围,对外地逃荒灾民也筹资救济,故苏氏宗祠,又有“普济寺”之名。

杨炳勋宅始建于清代,院落为三进两坊两照壁布局,三层垂花板装饰。1949年10月,中共地下党下关特区委员会成立,杨宅为特区委与滇桂黔纵队七支队、大理、宾川、凤仪、巍山、漾濞等县的联络点和信息交换点。

龙尾古城建于南诏王阁罗凤时代(公元748—779年),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重要卫城,距今已1300多年。名人故居密布,古井山泉清澈,名木古树茂盛,民族风情浓郁。龙尾古城建在苍山斜阳峰麓和西洱河的缓坡之上,古城墙和古街古巷曲折起伏,蜿蜒绵长,故称“关迤”,又有“关里”“关内”等含义。

明代杨升庵《游点苍山记》载:“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黾关,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照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